直面矛盾为基层减负

       如何切实减轻基层不必要的工作负担,把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让更多减负成果惠及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重点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结构性矛盾。

       一、解决群众期望“高”与供给层次“低”的矛盾

       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但乡镇在解决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还不强。必须破除传统“补短板”的路径依赖,转向“锻长板”的精准供给,推动基础设施提标、人居环境提质、公共服务提效,进一步推进“基础兜底”向“品质供给”转变,着重强化科技赋能,打造全生命周期民生保障链,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加可感可及可享。

       二、解决对应条线“多”与可用资源“少”的矛盾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级的任务经过层层分解往往要落实到乡镇,但是乡镇整合配置资源的能力有限,统筹开展好各项工作常常会捉襟见肘,也就是“小马拉大车”问题。必须强化乡镇党委统筹全局的“主轴作用”,推动政策集成、资金整合、项目统筹深挖内生动力,通过盘活集体资产、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培育自主造血功能,变“被动输血”为“主动活血”。

       三、解决目标任务“硬”与工作手段“软”的矛盾

       对乡镇来讲,发展、稳定、党建等每个方面都有“硬指标”,但乡镇工作有效手段少、推进难度大,有时候面临“行政手段无法用、经济手段没钱用、思想手段不管用”的尴尬局面。必须强化法治思维,不断完善治理链条,着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形式,让群众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破解基层治理的结构性矛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实践,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变革。要始终站在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高度,将基层减负与治理创新有机统一,既要做好破除形式主义的“减法”,更要做好制度供给、能力提升的“加法”,真正把基层干部从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把治理资源精准投送到群众需要处,让基层治理的活力竞相迸发,让改革发展的成果充分涌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