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六号,是小暑节气,往年这个时候已经放假,由于疫情,延迟了放暑假的时间。
上课伊始,我问:“对于今天的天气有什么样的感受?”
“热。”
“闷。”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道。
孩子们对物候变化较以前敏感了。
“小暑节气,地下冷气上升,天上热气下降,寒热相搏。热盛则燥寒盛则湿,这是大自然的寒流与热流相乘、相侮的表现。”我向孩子们解释道。
接着我向孩子们讲了这个节气的三个物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鹰始挚。温风是热风,小暑时节大地上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下以避暑热。《诗经》是这样描述蟋蟀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这里所说的八月即是农历的六月,小暑节气的时候。鹰已经感知到肃杀之气将至,开始练习搏击长空了。因为小暑过后就是大暑了,大暑之后就是立秋,立秋就意味着秋天的来临。
接着出示了唐代诗人元稹的一首诗:
小暑六月节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由于学习过前面几个节气的诗,同学们对节气诗更有感觉了。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是什么意思?”
好几个孩子举手回答,我让陈为解释。
“忽然间热风就吹来了,因为小暑节气到了。”
“如果你能感受到,请用你的声音表达出来。”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陈为的领悟能力真不错,我似乎感受到了热浪袭来之感。
“接着诗人描写了那天的天气: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上个学期我们学过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其中有一句是:竹喧归浣女。那么,这两句是什么意思?”
越来越多的孩子举手。
“雨来了,高高的竹子“哗哗”响,天色暗下来,已听到了雷声。”一个孩子站起来回答道。
“是的,因为竹子长得高,所以雨来了,它先觉。就像萧红《祖父的园子》中写道的: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我说。
“接下来的两句是写、、、、、、?”
“写景。”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孩子们对诗词越来越敏感了。
“是的,“牖”是指窗户的意思。因为雨,门和窗上都有了深深的青色雾气,庭院的台阶上也长满了绿色的青苔。我们来读一读—”
因为前面解释过小暑节气的物候,孩子们很容易理解了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我让孩子们把这首诗抄写在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的空白处。上一届的学生都有给诗配文配画,因为疫情,五月份才开学,还没来得及让孩子们这样做。
第十周期末测试,测试完后还要再上一个星期的课,我决定好好利用那一周的时间,让孩子们给诗配画并配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