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被低估的“桌游”?它,可能比任何心理咨询师,都更懂你和孩子的情绪!

在家里的那些对话,有没有过让你感觉……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火候?我们渴望与孩子、伴侣、朋友深入交流,却常常在情绪的迷宫里找不到出口,或者,干脆选择了沉默。我们努力去理解,去表达,却发现言语的力量有时显得苍白无力。

您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困惑:孩子突然的爆发,我们手足无措;伴侣的沉默,我们猜不透心底的波澜;朋友的玩笑,我们却感到被冒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情绪涟漪,如果无法被“看见”和“理解”,久而久之,就会在心湖中积蓄成无法逾越的鸿沟。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习惯了用效率和逻辑来衡量一切,却常常忽略了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连接。我们与屏幕的距离越来越近,与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但如果有一种方式,能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安全地打开心扉,勇敢地表达,温柔地倾听,并且真正地“看见”彼此的情绪,您会愿意尝试吗?今天,我想向您介绍一款由心理学专业人士精心设计的桌游——《同感》(Feelinks)。它不仅仅是一款游戏,更是一个帮助我们提升情商、增进人际理解、让爱与理解在家庭中流淌的心理学工具。

《同感》的诞生:为什么我们需要它?

想象一下,当一个孩子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哭大闹时,我们脱口而出的往往是“别哭了!”“有什么好哭的!”。我们不是不爱他们,而是常常不知道如何回应那份汹涌的情绪。成年人也一样,面对压力、焦虑、委屈,我们常常选择压抑,因为我们害怕被误解,害怕自己的脆弱不被接纳。

正是看到了这种普遍的情感表达困境,《同感》的两位设计师——心理学专业人士Jean-Louis Roubira和Vincent Bidault,决定创造一款能够弥补市场空白的情感交流工具。他们深知,情感素养的培养,如同学习阅读和写作一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它关乎我们能否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能否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能否拥有内在的平和与幸福。

《同感》的诞生,正是为了提供一个“破冰”的契机,一个安全、非评判的空间。在这里,表达不再是负担,理解不再是奢望。它鼓励我们放下评判,敞开心扉,去感受、去分享、去猜测、去理解。它让我们意识到,每个人内心的感受都是独特的,值得被尊重和看见。 这,正是情商提升的第一步。

《同感》:不仅仅是桌游,更是情感的“显微镜”

初看《同感》,您可能会觉得它只是一款简单的桌游,有卡牌,有情境,有计分。但当您真正投入其中,就会发现它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面情感的“显微镜”,帮助我们细致入微地观察和理解那些平时被忽略、被掩盖的情绪。

游戏的核心机制非常巧妙:

  • 情境选择与情绪表达:每一轮,玩家会抽取一张情境卡,例如“当你被误解时”“当你独自一人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时”。然后,所有玩家(包括抽卡者)秘密地从自己的情绪卡中选择一张最能代表自己当下感受的情绪,比如“沮丧”、“平静”、“兴奋”、“担忧”等。这个过程,是自我情绪觉察的练习。
  • 情绪猜测:接下来,所有玩家要尝试猜测其他玩家会选择哪种情绪。这就像一场“读心术”的挑战,但它并非为了“赢”,而是为了“理解”。
  • 揭示与讨论:最精彩的部分来了!所有玩家同时揭示自己的选择和猜测。此时,游戏会鼓励大家自由解释选择原因,分享感受。比如,当A玩家猜测B玩家在“被误解”情境下会选择“愤怒”,而B玩家实际选择了“悲伤”时,B玩家就有机会解释:“我当时其实感到很委屈,所以是悲伤。”而A玩家也能反思:“哦,原来被误解时,不一定都是愤怒,还会有悲伤。”

这个“猜测-揭示-讨论”的循环,正是《同感》的魅力所在。它将抽象的情绪具象化,将内心的声音外化,让彼此有机会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深度对话。那个“同理心轨迹”的设计,也巧妙地反映了我们对他人理解的程度,它告诉我们,游戏的目标不是战胜对手,而是与他人建立更深的连接。

解密《同感》背后的心理学智慧

《同感》的设计,处处体现着儿童发展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和人际沟通理论的精髓。它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巧妙地融入到游戏体验中,让每个人都能轻松地学习和成长。

1. 情绪识别与表达:情商的基石

我们的孩子,从出生起就在学习如何处理情绪。婴幼儿通过哭闹表达需求,通过微笑传递快乐。随着年龄增长,他们需要学习更精细的情绪词汇,以及更恰当的表达方式。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作为父母,却常常忽略了对孩子情绪的引导,甚至无意中压抑了他们的情绪表达。

《同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练习场。游戏中的情绪卡片,涵盖了喜怒哀乐惧等多种基本情绪,以及更复杂的情绪变体。当孩子选择一张情绪卡,并尝试用语言描述它时,他们正在进行一项重要的情商训练:

  • 拓宽情绪词汇库:很多孩子,甚至成年人,在表达情绪时,往往只有“开心”和“不开心”两个词。通过《同感》,我们会发现原来“不开心”可以是“沮丧”、“委屈”、“烦躁”、“失望”……这有助于我们更精准地捕捉和命名自己的感受。
  • 提升情绪觉察力:当我们需要从一堆情绪卡中选择最符合当下情境的感受时,我们被迫停下来,向内看,问自己:“我现在到底是什么感受?”这种自我觉察,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 练习情绪的恰当表达:在讨论环节,玩家需要解释自己选择情绪的原因。这不仅是表达的练习,更是自我梳理和梳理逻辑的过程。我们学会了如何用非暴力的方式,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内心。

情绪,是通往内心世界的密码;而表达,是解码这份密码的钥匙。

2. 同理心与换位思考:连接彼此的桥梁

同理心,是情商的核心,也是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关键。它不是同情,而是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视角。就像心理学家说的那样,同理心是“穿上别人的鞋子,走一段路”。

在《同感》中,“猜测”环节正是同理心的绝佳训练。我们需要调动我们对其他玩家的了解、他们的性格、他们可能的反应,来尝试猜测他们的情绪。当我们猜对时,我们会感到一种被连接的喜悦;当我们猜错时,这并非失败,而是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

  • 打破固有思维:我们常常会用自己的经验去推断别人的感受。比如,我们觉得“这件事肯定会让人愤怒”,但对方可能选择了“感到无助”。这提醒我们,每个人对同一情境的反应可能是千差万别的。
  • 培养倾听与观察:为了更好地猜测,我们会更仔细地倾听他人的情境描述,观察他们的非语言线索。这无形中提升了我们的倾听能力和对他人的敏感度。
  • 从“我以为”到“我理解”:当对方解释自己选择的原因时,我们有机会听到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这种差异的呈现,正是同理心成长的土壤。它让我们学会放下预设,真正去理解他人的内在世界。

同理心,不是揣测,而是放下评判,用心去感受他人的波澜。

3. 非暴力沟通的实践场:表达爱,化解冲突

《同感》不仅教我们如何识别和理解情绪,更在无形中引导我们实践非暴力沟通(NVC)的原则。非暴力沟通强调通过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四个要素,来清晰、真诚、非评判地表达自己,并倾听他人。

游戏中的讨论环节,正是非暴力沟通的微缩场景:

  • 观察而非评判:当玩家解释选择时,他们通常会描述情境(观察),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感受),而非指责或评判。例如,“当被误解时,我感到很委屈。”而不是“你根本不理解我!”
  • 表达感受和需要:游戏鼓励玩家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暴露和信任的建立。通过这样的练习,我们学会了用“我感到……”的句式来表达,而不是用“你总是……”来指责。
  • 促进理解与连接:即使猜测错误,随后的讨论也能促进理解。它让参与者看到,原来在同一情境下,大家的感受可以如此不同,而这些不同都值得被接纳。这正是非暴力沟通中“看见彼此的需求”的核心。

长此以往,这种沟通模式会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爱,化解潜在的冲突。它让我们明白,冲突并非洪水猛兽,而是连接彼此、表达需求的契机。

4. 自我认知与情绪调节:从看见自己到管理自己

在《同感》的每一次游戏体验中,我们不仅在学习他人,也在不断地探索自己。通过反复选择情绪卡、解释选择原因,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到:

  • 我的情绪模式是什么? 我在什么情境下容易产生某种情绪?我的情绪反应有什么特点?
  • 我如何看待我的情绪? 我是允许它们存在,还是习惯性地压抑?
  • 我的情绪对我的行为有什么影响?

这种深刻的自我认知,是情绪调节的前提。只有当我们真正“看见”了自己的情绪,我们才能更好地选择如何回应它们,而不是被它们所控制。游戏还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情绪没有对错,只有存在。 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愤怒还是平静,它们都是我们内心真实的表达。学会接纳所有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同感》的教育与治疗潜能:超越游戏本身

正因为《同感》蕴含的深厚心理学智慧,它早已超越了普通桌游的范畴,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咨询和治疗等专业领域。

1. 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培养高情商孩子

对于家长来说,《同感》是培养孩子情商的绝佳工具。

  • 亲子沟通的“魔法”:它能打开亲子之间的话匣子,让那些平日里难以启齿的话题,在游戏中变得自然而然。孩子会更愿意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父母也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 情绪教育的生动课堂:与其空泛地告诉孩子“要勇敢”“要坚强”,不如在游戏中引导他们认识各种情绪,并学习如何恰当地表达。比如,当孩子选择“害怕”时,父母可以温柔地问:“你为什么会感到害怕呢?能和爸爸妈妈分享一下吗?”
  • 解决家庭冲突的“缓冲带”:当家庭出现矛盾时,可以尝试用《同感》作为调解工具。让每个人说出自己在冲突中的感受和需求,帮助家庭成员从情绪的泥沼中跳脱出来,理性地寻找解决方案。

2. 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构建和谐班级

在学校环境中,《同感》同样大有可为。

  • 促进同学间的理解与合作:在班级中使用《同感》,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性格和情绪反应,减少误解和冲突,构建一个更具同理心、更包容的班级氛围。
  • 提升校园心理健康水平: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辅助工具,它能帮助学生学习情绪管理、压力应对,预防校园欺凌,提升整体的心理韧性。
  • 教师的得力助手:老师们可以通过游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关注有情绪困扰的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

3. 专业咨询与治疗:辅助工具的价值

《同感》的设计初衷就包含了心理治疗的考量。许多心理咨询师、社工和医护人员都将《同感》作为辅助工具,帮助来访者:

  • 打破僵局,快速破冰:对于那些不善言辞或内心封闭的来访者,游戏能提供一个低压力的入口,帮助他们开始表达。
  • 具象化抽象情绪:将难以言喻的情绪通过卡片选择和场景描述具象化,有助于来访者更好地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 在团体治疗中促进互动:在团体咨询中,《同感》能有效促进成员间的互动,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体验被理解、被接纳的感觉,从而提升团体凝聚力。

如何更好地玩《同感》:专家建议

为了让《同感》发挥最大效用,我作为一名儿童心理教育者,有几点建议想与您分享:

  1. 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在开始游戏前,请确保环境是放松、舒适的。告诉所有参与者,这是一个非评判的场合,所有的感受都是真实的,没有对错之分。鼓励大家坦诚相待,也承诺彼此保护隐私。
  2. 鼓励真实表达:当孩子或伙伴选择了一张出乎意料的情绪卡时,不要急于否定或纠正,而是温柔地提问:“你为什么会选择这张呢?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他们的解释,往往藏着最真实的内心世界。
  3. 接受差异,不评判:游戏中最宝贵的,是看见“不同”。当别人的选择与你截然相反时,请记住,那不是错误,而是对方独特的视角和感受。学会接纳这种差异,是同理心成长的关键一步。
  4. 将游戏中的学习带入生活:游戏结束,学习并没有停止。试着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运用在《同感》中学到的沟通技巧:多问“你感觉如何?”,多说“我感到……”,多去倾听,多去理解。

《同感》不仅仅是游戏,更是一场关于爱、理解与连接的修行。

结语

亲爱的朋友们,当我们谈论情商、谈论人际关系时,我们常常觉得那是遥远而复杂的学问。但《同感》这款游戏告诉我们,它也可以如此简单、如此有趣,甚至,如此治愈。它用一种轻松的方式,搭建起一座又一座心的桥梁,让我们能够更近地触摸到彼此的温度。

所以,下一次,当您渴望与家人、朋友、孩子有一次深入的交流,又不知从何开始时,不妨拿出您的《同感》桌游。让卡牌引导您,让游戏成为载体,去探索那个充满未知但又充满温暖的情感世界。

记住,每个情绪背后,都藏着一份未被满足的需求或一个未被听见的故事。 愿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倾听者和表达者,让爱与理解,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坚实的底色。

如果您对《同感》有任何疑问,或者想分享您的游戏体验,欢迎在下方留言,与我们一起探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