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欢王小波,那么一定不能错过卡夫卡、尤瑟纳尔、杜拉斯和卡尔维诺。后者都是王小波偏爱的作家,而作为小波的粉丝,我本身也为他们笔下的故事痴迷无比。
一名合格的写作者在阅读他人的作品时,不仅仅只是感受其作为“完成品”本身的魅力,而更多地会对作品进行解剖——关注作品的结构、艺术手法,揣摩作者创作的意图、构思脉络,或者发掘一些有意思的意象、情节等作为借鉴为自身所用等等。比如,王小波在《红拂夜奔》中直言此本书的部分情节很大程度上受卡夫卡的《变形记》启发,但如果仔细阅读,会发现《红拂夜奔》里的环境塑造(作为石头城的长安城、洛阳城,以及未能实现的风力城市、水力城市模型等)也隐约浮现着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的影子。
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所有城市都是虚构的,卡尔维诺给不同的城市各起了一个女性的名字,每一章的一个小节专门介绍一个城市,根据小章节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又分为不同的主题: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城市与符号、轻盈的城市……听起来,好像不怎么像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作者本身也表明,这些关于城市的片段是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断断续续写下的——“我有许多文件夹,里面放着我根据那些在我头脑中萦绕的思绪而偶尔写出的纸页……我在一个文件夹里汇集了有关我经历过的哪些城市和风景的纸页,而在另一个文件夹里则是那些超越于空间和时间的想象的城市。当一个文件夹渐渐被纸装满时,我就开始思考我能从这里提取出来的那本书了。”
但卡尔维诺不仅仅对其手稿的简单相加,而是在看似无规律中寻找规律,归纳分类,构建书的结构,并假托马可·波罗向皇帝忽必烈汗进行一系列旅行汇报,巧妙地将所有城市串联起来——若干小章节构成大章节,以马可对忽必烈的报告作为每一大章节的开头和结尾,跟随两个人充满哲学智慧的对话,我们得以自在畅快地在书中穿梭、体会阅读卡尔维诺充满灵性的文字的趣味。
其实,与其说这些虚构的城市是对现实存在的城市的映射,不如说是对我们生活的一种映射。城市,无论虚拟还是实在,最开始都只是人们生活的载体,承载着我们的记忆、欲望、悲与乐、爱与恨、生与死……一切灵魂与肉体。而在一座城市中生活久了的人,也会不自觉沾染上这座城市的气息,从此,“生活”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亦变得愈发微妙。
象征的力量
马可刚来到东方不久时,尚不懂当地的语言,只能靠肢体动作、叫喊或从行囊里掏出的物件来向忽必烈介绍途径的城市:投石枪、鸵鸟毛、石英……如同一出出即兴哑剧,供皇帝揣摩。与其他使者用言语表达相比,马可的“哑剧”反而更令忽必烈印象深刻,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逐渐了解关于这些城市更确切的信息,他却总是想起马可最初做过的那些手势、展示的那些物件。这就是“象征的力量”。
城市中所特有的事物大到可以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小到象征着一个人、一件事乃至一个动作。交通灯的颜色象征是否可以通行,警报声象征危险的到来,书籍象征知识,坟墓象征死亡。我常常会想,我们其实生活在一个象征的世界,不仅仅有日常生活中零碎的象征,更被巨大的象征体系所包围——规章制度和意识形态何尝不是一个地域的象征基础?
日常中的点滴事物,我们往往在认出它的象征意义后才会给予关注,而很难去平白无故在意身边擦肩而过的陌路人,不会驻足于每日下班必定会经过的一棵树。“你的目光很难停留在一个物体上,只是在认出它是表明另一事物的符号时才会驻目观察:沙滩上的足迹说明曾有老虎经过……木芙蓉花意味冬季的结束。”空间量度、物体只有与人物、事件相联系时,似乎才是值得人们关注、也得以有机会被关注到的,其余一切对我们来说都寂静无声,被忽略,且可以相互替换。
而象征之所以具有如此之大的力量,关键在于象征所承载的意义。我们生活在象征的国度,其实也是生活在意义的国度。如果生活没有意义,我们就人为赋予意义,而这些“意义”不仅仅起到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更给个人提供了“活着”和“要活得更好”的动力。
因此,“象征”其实是“人文”的一种体现,卡尔维诺在对若干城市中的“象征”进行介绍时,无不流露着人文的精神。但同时,他也对过度关注象征及其背后意义的现象给予了忧虑和警告:“城市告诉你所有应该思索的东西,让你重复她的话,你以为你在游览塔马拉,却不过是记录下她为自己和她的各部分所定下的名称。”象征只会告诉你前人赋予的既有意义,却不会教你独立思考意义以及关注事物本身,甚至将逐渐剥夺你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就好比我们观看一片云彩,当我们兴致勃勃从中辨别一只兔子或一艘帆船的形状时,我们已经忘记欣赏大自然最纯粹的美丽面貌。
欲望的形状
如果你每天在城市阿达纳斯塔西亚醒来,所有的欲望会一起萌发把你包围起来,而你也是欲望的一部分。“阿达纳斯塔西亚,诡谲的城市,拥有时而恶毒时而善良的力量:你若每天八个小时切割玛瑙、石华和绿玉髓,你的辛苦就会为欲望塑造出形态……”生活在这座商店排列着琳琅满目宝石的城市,人们的欲望会带有宝石的形状,我想同样,若是生活在充斥着权力的城市,欲望必将带有权力的形状,生活在金钱至上的城市里,欲望就会带有金钱的形状。
我们常常一生都在追求财富和名誉,这何尝不是身边的环境、社会风气将我们的欲望打磨成现在的样子?城市承认些什么,我们便追求些什么。
个体欲望的形状,反过来又会影响城市的形状。尤其对于途径某座城市的赶路人或者旅行者来说,一座城市的初印象常常是自己内心的映射。到卡尔维诺虚构的另一座城市苔斯皮纳去有两条路径:乘船或者骑骆驼,这座城市便呈现给从陆路和海路而来的人不同风貌。骑骆驼而来的人,看到摩天大厦的尖顶、随风飘动的风向带以及冒着烟雾的烟囱,会想象它是一条船,就算明知它是一座城,还是会将其当作能带自己离开荒漠的一条船,并由此联想到所有的海港、各国水手们、从码头上卸下的外国货……反之,驾驶轮船而来的水手们正在烟雾缭绕的海岸辨认出“一摇一摆的骆驼”,明知这是一座城市,却仍然把它看作身上驮满酒囊、蜜饯果脯、枣酒和烟叶的骆驼,甚至看见长长的商队在沙漠中前行。
我们特别关注的东西,往往是我们所缺失的。
轻盈的城市
1983年卡尔维诺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一次讲座上,直言“轻盈的城市”是他认为本书中最为闪光的地带。轻盈的城市,正是贯穿这本书的一个“轻”的主题,它们是一些接近于现实的城市之外的、看起来更加飘渺、荒诞却更拥有“灵气”的城市:千井之城伊萨乌拉是一个“一切都向上运动着的城市”,珍诺比亚以高脚柱桩和悬空梯子为支撑,阿尔米亚没有墙壁和屋顶没有一切包围城市的壁垒……
可汗在注视着帝国的城市到处滋生了财富、到处是繁忙的交通、庞大复杂的建筑和装饰以及繁复的等级结构之后,就梦见了一个轻盈的城市。它不仅轻盈而且通透,城市的尖塔高耸,专门为旅行中的月亮轮流在上面休憩。居民们这样做,是为了让月亮赐予城中一切事物永无止境成长的力量,而且是最罕见的特权:在轻盈中成长。
我始终相信最轻盈的事物往往最拥有飞翔的力量,但好像人们活在世界上,是一个不断增重的过程。生活的重担、竞争的压力、不得不肩负责任……我们渐渐习惯了一步一个脚印踩在大地上,也习惯了即使沉重也尽力保持平衡、让自己走得更稳一些。我们多久没有做过有关飞翔的梦了?
儿时总幻象能在树林之上轻快地跳跃,类似武侠片里身怀轻功的武林高人,那时候就连做梦被坏人追赶着下旋转楼梯,都如凌波微步一般毫不费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觉梦里跑下楼梯的速度越来越慢,我再也无法把十几个台阶并作一步,甚至后来,我渐渐不再做类似飞跃的梦,奔跑也如处在现实一般负担了身体本来的重量。
或许是时候减去那些不必要的重物,让自己变得轻一些、再轻一些了。灵魂的重量往往比骨肉的重量更需要我们在意,却又总是处于被忽略的一方。
城市需要摆脱过度建设、向着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迈进,我们的人生也同样需要在轻盈中成长。
作者把对自己想象中城市的描摹称作献给城市的爱情诗,书中的语言也的确如诗句一般,不是客观现实的堆砌,而是情感的凝聚,也正因为情感的真挚,从另一个角度反应了现实生活,并得以让人产生无数共鸣。
其实书中的每一个小章节都能引发人无限的思考,书中表现的思想也远不止我提到的这些。每个人生活在不同的城市里,经历着不同的人生,从这本书里,也就能读出不同的故事。感谢这本小册子给我带来的奇妙旅程,让我得以在无数空间中畅游,并最终找到书和生活的一个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