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作文学堂系列教材《传统经典蒙学读本》即将付印,我提笔写了下面的书序,录于此,以明心志,以笃践行。
用传统经典文化为孩子的一生奠基
侯晨雨
人之初,犹如一张白纸,这张白纸未经任何俗务浸染,纯洁无瑕。既然是白纸,总是要拿来用的,总是要被涂抹上各种色彩、勾画出各种图形的。涂抹成什么色彩,勾画出什么图形,是由最初主宰这张白纸的人们来决定的。这种主宰和决定,就是教育,不管是良好的,还是恶劣的,都是教育。
一张白纸上最初涂抹和勾画的东西,是决定性的,它奠定了人一生的基本精神格局,能影响人大半生甚至决定一生。中国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在小孩子心如白纸的年纪,到底该给他施加什么影响,施加哪些影响,才能培养最优秀的素质,给人生打最好的底子,蓄积最有营养的生命原动力?
自古至今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营养了一代又一代人,铸就了我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灿烂辉煌。及至近现代,这种传统文化的根脉一直绵延不绝,即使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乃至后来长期战乱,积贫积弱,传统文化教育仍然没有断流,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文化大儒、科学巨匠,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季羡林等国学大师们的传统文化根底自不必说,鲁迅、胡适、冰心、巴金、朱自清、叶圣陶等文学大师们的文化造诣也不必说,即便是搞理工科的科学大师们,其国学根底之深厚,也每每令人叹服。
一代数学宗师苏步青,旧体诗词格律严整,对仗工稳,毫不逊色于专业人士,苏老常有旧体诗见于报端,如“身健未愁双鬓白,夜寒犹爱一灯明。”“天涯戚友如相问,两袖清风孺子牛。”“树人犹抱百年志,报国常怀四化情。”尤其那首《夜读<聊斋>偶成》:“幼爱聊斋听说书,长经世故渐生疏。老来尝尽风霜味,始信人间有鬼狐。”当时“四人帮”一打倒,此诗立刻被多家媒体转载,成为传诵一时的佳作。物候学家竺可桢写科普文章《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其中引用的唐宋诗词达12首之多,还引了其他古文献,这当中有的诗文连我辈语文老师恐怕都不一定知晓,如果没有足够的国文底子,竺老又如何将科学和文学联姻?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科学家丁肇中入选中学课本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题目本身就是从“四书”的《大学》中取的,丁先生是美籍华人,虽长在美国,却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他的影响来自同样深受传统教育影响的父亲。那一代科学大师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他们的学术成就,不仅得益于他们在各自学科领域的精深研究,同时更离不开成长中积淀的传统文化的底蕴。因为,他们深知“语文天生重要”(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语)。
而建国以后几十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被迫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各学科知识的琐碎授受,加之近二三十年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孩子们被周考、月考、小考、大考没完没了地折腾着,人生目标仅仅定位在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视野和格局越来越狭窄,越来越没有理想胸怀志向抱负,十几年大好时光,就这样被大量无用的东西占据了头脑,充斥了心灵空间,到最后大学毕业就业时才发现,很多东西除了对付考试一无用处,到三四十岁发现,很多中小学学的东西又原样不动地奉还给了学校。
在整个教育体制深陷大浮躁的历史洪流中,许多有识之士、忧国忧民之人,透过纷繁芜杂的浊流,洞察到当今教育流弊之深重,忧思难安,痛心不已。早在200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前来看望的温家宝总理感慨地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老这一问至今11年过去了,我们的教育仍然没有多少根本改观。我一直在想:“钱学森之问”所指问题的症结在哪里?“钱学森之问”的答案究竟在哪里?
当再一次回顾千年历史,当再一次梳理近现代人才辈出的那个时代,我忽然想,是不是可以把钱老的问题反过来问一问:为什么清末腐败落后,民国战乱频仍,那时候却能培养出大批杰出的人才?
对比历史大背景,不难看出,造成当代教育和清末民国教育差异巨大的关键因素有二:一是为什么学,二是学什么。
清末民国,科举废止,学堂大兴,学与考的环境都相对宽松,学生可以不像现在这样被逼着全科求发展,门门争优秀,他们可以不是全才,甚至在某学科领域严重欠缺也能成为卓越人才,比如考青岛大学数学得0分后来成为诗人的臧克家,比如考北京大学数学同样考0分后来成为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的罗家伦,再比如考清华大学数学只得15分后来成为国学大师的钱钟书。这样的例子俯拾比比皆是,而绝非偶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种教育制度的大气度、大智慧。
而建国后的教育,太功利主义,太实用主义。早先是教育过程政治化;后来至今二三十年是学习过程考试化,从小学到中学,都是为考试而学,学了马上就考,以考定学,学习的路径被收缩得越来越窄,学习的领域被压缩得越来越小,任何和当下考试无关的都视为无用而统统屏蔽弃绝,我们恨不得就让孩子们只学考的那点东西。这样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追求的是短平快的效益,追求知识速成,追求人才速成,人就很难沉下心来真正打学识和学问的根基,这和做学问是背道而驰的!你用培养速生材的模式,怎能培养出根深叶茂、木质坚厚的大才?你学校培养的过程都是速成的,怎能指望像钱老所期待的那样培养出杰出人才来?
从学什么来看,清末也好,民国也罢,那时候,传统文化还在普遍影响着国人,而建国后,这种教育的根脉被人为地切断了,教育的土壤被人为地置换了,我们从此断了祖根,失了沃土!没了根的树,岂能长得古木参天?自家的树不让种在自家土里,却硬生生从别处扯来一片土铺天盖地覆上,不管是酸是碱还是薄,既然给你铺上了,你就只能在这样的土壤里挣扎活命。那么,单薄贫瘠的土壤,异化了的空气和水,从营养到呼吸,都难以兼容,这种痛苦的改造过程,得多少年才能完成?何况,能完成吗?
先前的土壤,即便再有毒素和糟粕,但是,那毕竟是营养了这个泱泱大国几千年的母土,它有母性,有根性,它温润,它包容,它一代一代一层一层堆积起来,厚实,柔软,肥沃,它是母乳,只要剔除其中不合时宜的口味和糟粕,它胜过任何外来的高级奶粉!
所以,还是让我们用自己培育了千年的土壤来哺育我们的子孙后代吧。我越来越感到,传统经典文化,国学,那才是我们的大国之根,那才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我们做老师的,尤其教授母语文化的语文老师,当担负历史重任,继承优秀传统,撷取经典精华,总览古今,汇聚珠珍,审核比对,精挑细品,遴选出适合各个学段学生的经典读物来,排列层级,编定次第,安排学时,口诵心惟,日日不离,坚定不移。倘如此,就一定能为我们的孩子生命之初打好最厚实、最温暖的人生底色,为培养雍容大度、平和坚毅、志存高远、创造不息的杰出人才蓄积下最具有可持续发展动力的人生泉源。
我相信,有朝一日,当经典文化成为国家教育普遍推行的强大历史潮流时,当孩子们都能受到优秀文化的滋养哺育时,我们培养大师巨匠的土壤就能改善得绿色环保,养分充足,到那时候,离我们出杰出人才就为时不远了。
2016年9月18日夜23时至19日凌晨1:20写毕
9月19日上午7时至10时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