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教父》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
“花半秒钟看透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这种半秒钟看透本质的人就是有极强洞察力的人,罗振宇老师谈到洞察力时,他认为:所谓有洞察力的人,就是一眼就能够抓住事物的核心矛盾的人。
其实,所谓洞察力是一种发现事物核心矛盾的能力。
注意,这里说的是矛盾,而不是问题。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问题是一个单一的,待解决的事件。而矛盾是一组,互相制约的问题的集合。
比如,轮船是航海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平时吃的罐头,是食物保存问题的解决方案;组建一个团队,是提高工作效率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上面这些都是问题,解决方案也是明确的。难得是,能看到问题中的核心矛盾。也就是,把这些问题拆解,发现它们内部的那个自相矛盾的问题集合,这才是属于高手的洞察力。
比如轮船,它就内含着一个矛盾。就是怎么才能在增加稳定性的前提下,让船身的阻力更小。
再比如罐头。你不仅要让它更密封,更结实,而且还必须得让它容易打开。你看,密封结实和容易开启,这又是一组矛盾。
再比如组建团队,增加人手是为了提高效率。但人一多,又意味着沟通成本要增加,这又会降低效率。这也是一组矛盾。
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把问题一步步分解,拆到最底层,它都会包含一组自相矛盾的问题的集合。洞察力就是找到这个矛盾集合。
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还原到它最核心的矛盾层面。
虽然到这一步,你还没有找到解决方案,但是,你已经踏上了通往成功的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这种能力是没法通过看书、向高手请教,或者上网查信息来直接获得的,你必须得勤加练习。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呢?
在《精进2》中,作者采铜总结了三个易操作、效率高的方法。
一是一回熟,二回生。
这个是把咱们常说的,“一回生,二回熟”反过来。也就是,把一个熟悉的东西陌生化,当作一个全新的东西。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帮你发现那些被忽视的信息。
我们通常认为,不能深入观察,是因为对事物的观察不够多。但是,作者认为,并不是。
真正阻碍你深入了解的,不是观察不足,而是视而不见。
比如在小说《福尔摩斯》里,福尔摩斯第一次见华生,问了一个问题,说你每天走的那个楼梯,一共有多少台阶?这个问题一下就把华生问住了。那么,这种视而不见是怎么产生的呢?不是因为你对这个东西太陌生,恰恰相反,是因为太熟悉,以至于你把它当成了生活中的背景,不会去特别关注。
很多高手,就经常用这个方法,来训练自己的观察力。
比如,著名的 3M 公司,这是一个跨国综合企业,业务很多。其中一个业务,是生产胶水。通常我们都认为胶水越粘越好,但是有一个研究人员反其道行之,研制一种粘性很弱的胶水。没过多久就有人发现,这种胶水还真有一个独特的用途,可以用来粘纸。后来,3M 公司用这种胶水,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批,自带粘性的便签纸,赚了一大笔。
二是片面的深入观察。
它意思是说,一个事物有很多面,每次只观察其中的一个片面,但是一定要深入。
通常我们观察事物,总是把所有信息都交织在一起去思考。但是这样效果往往不好。高手看东西,一次只看一面,但是看得深入。而不是把杂乱无章的因素搅和到一起。
拿读书来说,苏东坡曾经说过,读书,要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一本好书,一定要反复读几遍。而且每次只盯住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比如读《汉书》,第一遍只看其中的兵法,第二遍只看其中的人物,等等。这个过程,其实是把一组并行的复杂信息重构,变成一组可以逐次接收的串联信息,让思维更有条理。用苏东坡自己的话说,这样读书,可以达到精窍之功,也就是通达、透彻的意思。
三是模块化观察。
它是把一个看似完整的事物,拆分成一个个小模块。这个方法的关键就在于,你要学会拆分那些,看似已经不可再拆的东西。
例如,在日本,有个著名的大厨,做了一辈子天妇罗,被称为天妇罗之神。天妇罗的工艺看起来简单,无非就是把食材裹上面糊,下油锅炸。这是一个简单到没法再分解的流程,能有什么玄机呢?
其实,这正是这位天妇罗之神的特别之处。比如,虾头和虾身子就应该分开,因为虾头更耐炸,炸好之后,再拼在一起,这样整只虾吃起来,每个部位都是最佳口感。再比如鱼肉,鱼皮炸的时间长,吃起来更酥脆。但等鱼皮炸好,鱼肉就炸老了。怎么办?他的做法是,在裹面糊的时候,鱼皮的一面,少裹一点,鱼肉的一面,多裹一点。面糊能阻挡油温,这样在炸的时候,鱼肉和鱼皮,就能在同一时间,达到最佳口感。
这种将一个整体,拆分成一个个独立模块的观察方式,就叫模块化观察。它能帮我们把事情的每一面,都做到极致。
以上就是就是三种提高洞察力的方法:陌生化观察,片面的深入观察,和模块化观察。要想完全掌握这三种方法的精髓,还需要我们刻意练习,真正在生活中去体验它、完善它,于无形之中内化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