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1

跟大家分享一首献给至圣先师孔子的诗,也是《唐诗三百首》中唯一的一篇皇帝诗作——唐玄宗李隆基的《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鲁:今山东曲阜,为春秋时鲁国都城。邹鲁是地点。

夫子:这里是对孔子的敬称。

栖栖:忙碌不安的样子,形容孔子四方奔走,无处安身。

鄹(zōu):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孔子父叔梁纥为鄹邑大夫,孔子出生于此,后迁曲阜。

鄹氏邑:鄹人的城邑。

否(pǐ):不通畅,不幸。身否:生不逢时之意。

两楹奠:指人死后灵柩停放于两楹之间。

推崇儒学,尊奉孔子是唐玄宗的重要文化战略。开元十年(公元722年),他亲自注释《孝经》,颁行天下。开元十三年(725),开元盛世已经初见成果,国泰民安,唐玄宗东封泰山,告成于天,所以从长安到了山东。封禅之后,又到曲阜,去祭祀孔子。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追封孔子为文宣王,这是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封王。

可见唐玄宗的文化取向。要知道,唐朝皇帝原本尊崇道教,到武则天又推崇fo教,但是到了唐玄宗时期,他却把儒家摆到了最突出的位置。因为儒家推崇的家国同构、子孝臣忠的伦理原则对于zheng治和社会治理更具有积极价值。

先看首联:“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孔夫子,你到底要干什么呢?一生都要这样四处奔走,不得安宁?这是源于《论语·宪问》里的一个典故。当年,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个叫微生亩的人就问过他:“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

接着颔联“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这一是呼应题目中的“经邹鲁”,二又是一个典故。根据孔安国《尚书序》记载:“鲁恭王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升堂闻金石丝竹之声,乃不坏宅。”孔子的故居,后来成了西汉鲁恭王的地盘,鲁恭王排场大,要扩建自己的宅邸,觉得孔府旧居碍事,就要拆除。古文《尚书》不就是这样被发现的吗!可是,当他们进入堂屋的时候,却仿佛听到了奏乐的声音。鲁恭王觉得这座宅子里有shen灵,于是赶紧停工。这其实是说,孔子的旧宅容貌依旧,不都是因为孔子的威灵、孔子的庇佑吗?

孔子生前奔波劳碌,身后却能受千年景仰,一个否定,一个肯定,这是一个顿挫。

然后颈联“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又是用典。所谓叹凤,源于《论语·子罕》的记载,孔子当年叹息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中国古人认为,凤凰是祥瑞,是圣王出世的象征,但孔子生在乱世,看不到凤凰出世,所以感叹自己生不逢时。那“伤麟”呢?麒麟在古代是瑞兽,也是太平之兆。但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一只麒麟出现在鲁国,鲁国的王公大臣打猎,居然把它打死了。

孔子伤感地号啕大哭说:“吾道穷矣!”我的理想实现不了了!太平无兆也就罢了,明明有瑞兆出现,却又被打死,这不就是太平无望了吗?引申开来,如果人们根本就不知道仁义也就罢了,可是,明明孔子一直在推行仁义,却处处碰壁,诸侯王只知道穷兵黩武,离仁义越来越远。如此看来,自己和那只不该出现却偏偏出现,不该被打死却偏偏被打死的麒麟有什么区别呢?这才是孔子真正感慨的“吾道穷矣”!

这一联的叹嗟伤怨,从诗的角度讲也许涉嫌重复,但把唐玄宗对孔子的无限感叹表露无遗,孔子的一生,真是要什么没什么,求什么得不到什么呀!

尾联:“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所谓两楹奠,又是一个典故。出自《礼记·檀弓》,孔子对子贡说:夏人死后,殡于东阶之上,周人死后,殡于西阶之上。殷人死后,殡于两楹之间,也就是屋子正厅的两个柱子之间。我是殷人的后裔呀,昨天梦到自己坐在两楹之间接受人们给我的饭食,岂不是意味着我要死去了!

唐玄宗用这个典故是在发出感慨,虽然你终生坎坷,但如今你的画像被供奉在堂前两楹间,接受后人永久的顶礼祭奠,正如同你生前梦境中所见的一样,想必你也该稍感慰藉了吧。

这还不够,还有一层意思。当年,你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如今,我作为皇帝,却来祭祀你,我继承了你仁义的理想,也打造了你希望看到的太平局面。这不也是唐玄宗对自己、对开元盛世的微妙赞颂吗?把诗结在这里,真是余音袅袅,而又意味深长。

——《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阅读笔记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