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宛如一条巨龙,浩浩汤汤,奔流而下,在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境内,与大运河相交,形成了著名的水泊梁山。为更加深入的了解在黄河文化影响下梁山泊的变化,领略梁山人民关于黄河治水的智慧,7月14日,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的阳和启蜇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水泊梁山聆听黄河故事,感受从大野泽到梁山泊的历史变迁。
我们站在黄河堤岸,看着滚滚的黄河水,仿佛能览尽梁山泊的沧桑变迁。根据我们对将军渡浮桥看守者的采访和有关资料记载我们了解到,黄河曾经有三次大的决口,河水倾泻到梁山脚下,并与古巨野泽连成一片,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大水泊,号称“八百里梁山泊”,明代后期,黄河长期稳定由淮入海,梁山泊逐渐干涸,到了清康熙年间,湖泊已经全部被开垦为农田,梁山泊周围“村落比密,塍畴交错”。曾经的八百里水泊终究变成历史,现在只有东平湖和马营镇的湿地公园还保留了一些古梁山泊的遗迹。800多年过去了,梁山周围湖泊虽然变成了耕地,但留下来的是黄河两岸劳动人民造就的水浒精神与黄河水治理的智慧结晶。
提到梁山,很多人都会想到“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然而,正是梁山泊的特殊地理环境才衍生出了人们所熟知水浒英雄。当年梁山好汉正是凭水泊天险“啸聚山林、筑营扎寨、抗暴安良、杀富济贫、替天行道”,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侠义故事,一部《水浒传》名扬天下,水浒英雄举世闻名,近九百年的文化传承,也让梁山成为“忠义”的代名词。梁山作为水浒故事的发祥地,积淀了豪迈奔放的水浒文化。借助这一文化品牌,梁山大力发展水浒文化旅游产业,拓展大旅游格局。此外,我们还了解到带有浓郁水浒民俗文化特色的山东快书、莲花落、鱼鼓、碗乐等演艺项目也深受游客喜爱,富有浓郁水浒文化特色的精神文化、民风民俗也成为黄河水文化弘扬与宣传的重要手段,成为我们继承好黄河文化的重要“黄河密码”。
当年号称八百里的梁山水泊已经在其原址干涸,水泊和连天芦苇,早已荡然无存,梁山县多年来也有引黄河水再造万亩湖泊,重现昔日“八百里梁山泊”宏伟壮观景象的打算,水泊梁山“造水工程”就这样脱颖而出。我们也来到了水泊梁山风景区,领略水浒英雄的豪迈与旷达。经过参观介绍,我们了解到水泊梁山“造水工程”由水面工程、供水工程、排水泄洪工程三部分组成,水面分为东、西两个区域,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相关的景点,宣传梁山文化和水浒精神,全面展现《水浒传》中水军的活动场景。虽然八百里梁山泊已经不在,但刻入梁山人民骨髓的水浒精神还在延续。
古往今来,梁山人民在与黄河天险的斗争中,不断积累智慧,筑高地而居,逐渐形成现在的堌堆文化、房台文化。我们发现,现在仍有村民居住在房台上。除此之外,沿黄古村落的命名也非常有趣,比如,国那里、房那里、路那里等,沿黄一线号称有“36汊河、72那里”,这些都是明代移民文化的缩影,黄河过梁山,留下的不仅是文化遗址,更是被后世所延用的智慧。
现今,梁山人民仍然将守好黄河堤岸放在第一位。当前,黄河已进入主汛期。为科学调节黄河水沙关系,早在6月19日,黄委就启动了2022年汛前调水调沙工作。梁山河务局纪检监察干部们也积极投身防御秋汛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治黄的初心与使命。他们无惧风雨、冲锋在前的英勇姿态,必将书写在秋汛抗洪的宏图长卷里,书写在沿黄百姓的心中,也让我们体会到梁山人民对工作和社会的负责态度和他们坚守和保卫好黄河的决心。
我们行走在如诗如画的黄河岸边,两岸林木蔽日,滩区人民安居乐业,黄河主河道、黄河大堤、滩区防护林,俨然一幅坝上美景,呈现出引人入胜的壮美景观。明天的梁山黄河岸边,将军渡、采摘园、农家乐、星空营地将呈现出更加迷人的别样风情,黄河人家、风情小镇、翠屏社区、黄河家苑等文旅和民生项目,将进一步彰显新美如画的黄河新貌,黄河文化和水浒精神也将在人们的努力下不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