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本次讲课的目标是“思辨”,思辨,顾名思义,是从多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有更好的思维。我选了这篇课文,梁衡的人物传记。
看到这篇课文是在一个科学单元里编排,本单元是让学生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解科学精神,并会用具体的事例来写文章。我把科学精神作为本课的一个重点目标,其次是思辨。思辨比较让我头疼一点,听了这么多课后,经过听课,评课环节,自己对思辨从矛盾,批判降到了思考上,显然是不对的,越来越不知道如何进行思辨,最后,决定把思辨放在每个细小的课堂环节,放在背景知识的引入上。读了居里夫人小女儿写的《居里夫人传》,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居里夫人,课堂上,我想把这样鲜活的感觉带给孩子;又查阅关于人物传记性文章应该如何教,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放在阅读人物更多故事后,写出读后感,这个还是建立在对鲜活人物有了解后,继而对人物的精神品格敬佩以至学习,我把这个放在了课后作业上。这次讲课,读文,思文,找资料,唯一没有做的就是去看名家如何教这篇文章。世界上有很多真理,但偶尔有些看似真理的背后支撑点不一样,必然所呈现的课堂感觉是不一样的,这次我听了聂校长发在群里的课评,魏老师的观点让我有点迷茫,“对课本就形成了颠覆”,“这一切源于热爱”,我只抓住了两个我最感兴趣的话语,“颠覆”就是人物的形象必须是鲜活的,不是教科书里的课文形象,“热爱”我把它作为了我这节课的落脚点。大框架敲定后,我想讲完课后再去观看名家,再去找“差距”,再去寻“灵感”,我想先有自己的东西,先有自己的“居里夫人”。反观这节课,我觉得顺序还是可操作的,就是有些地方必须得修整,现在我对自己这节课做如下反思:
一、课堂时间,我觉得这便是一节课的课堂节奏感,课堂的每个环节必须控制在一个严格的点上,不能有丝毫的出入,只有这样,一节课才能在预想的感觉中,如果在课堂时间上把控不好,个别环节拖沓,那就得拖堂,无论家常课还是公开课,无论站在老师和学生的立场,“拖”总归是不科学的。我这节课没有拖堂,但是我是拿课堂效率与学生的精彩换来的,前面太松弛,后面太紧凑,造成该松的地方紧了,该紧的地方松了,自己大概是舍本逐末了,这一缺憾是致命的,其实影响了孩子对名家评语的一种欣赏学习,在写作上丢东西了。
二、第二课时,六年级学生课堂其实应是让学生感知更新的东西,我应早早跳出课文,站到课文之外和学生来一起指点江山,那感觉,学生应该是更投入的,遗憾的是,我对自己的课不敢太放手,以后一定要突破这一点,有些东西在做预习单和第一课时完全可以解决的问题以后绝不拿到第二课时来讨论,这让我对“第二课时”四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第二课时应该教什么?以后我要经常问自己。
三、应对。总要对孩子美妙的话语进行补充,以后只评价,只启发,不再重复和补充。
课上完了。让孩子不断找与读居里夫人的“美丽”,我相信,学生感知她的美丽,这节课还得继续磨,总体感觉:面对每一节课,我的心里只有孩子们,足矣!一节课后,能给孩子新的东西,他未知的东西,是我的目标。语文,不能小看每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