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京官曾国藩的自卑与焦虑
到了北京之后不久,曾国藩又一次陷入深深的自卑当中。
翰林院集中了当时全国精英中的精英。和他们一比,曾国藩发现自己身上有很多严重缺陷。
因为世代没有读书人,曾家以前根本没有什么藏书,只有几本教材和考试范文。因为没读过什么书,入京为官以前的曾国藩,从气质到观念都是非常庸俗的。出生在普通农家的他从小所听闻的,不过是鼓吹变迹发家的地方戏;头脑中所想的,不过是功名富贵。
到了翰林院,他才知道什么叫学术,什么叫心性之学,才发现和圣贤人物比起来,自己的视野多么狭窄,境界多么低劣。
2.三十而立,学做圣人
到了翰林院,曾国藩如饥似渴地开始读书,认真研究理学经典。通过读书与交友,曾国藩的视野和见识与以前大不相同。
三十岁这一年,在曾国藩的生命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决定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为“圣人”。
所谓圣人,就是完美的人,他通过自己的勤学苦修体悟了天理,掌握了天下万物运行的规律。这样,他一举一动,无不合宜,就可以经邦治国,造福于民,使整个国家达到大治的状态。而自己也立功立德立言,万世不朽。
3.脱胎换骨的开始:写日记
曾国藩学做圣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写日记”。
曾国藩的早期日记,和我们大部分人的日记一样,记得并不得法,存在很多问题。第一个是不连贯,不能一直坚持。第二个问题是把日记记成流水账,经常一整天的事就记成一句。第三个问题是在日记中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并不能做到。
唐鉴和倭仁告诉他,日记不是这个写法。记日记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唐鉴还推荐他向倭仁学习写日记之法:
首先,要把写日记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日记要用恭楷来写,因为这样反映一种诚敬的心态。日记中规定的,就一定要做到。
其次,日记的作用是“研几”,几就是细节,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
倭仁还给了曾国藩一个很好的建议。写完之后,送给朋友们传阅。曾国藩说这就是“师友夹持”。主要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的行为坦诚地公布在朋友面前,让大家一起监督。
通过记日记这种方式,曾国藩的气质、习惯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
曾国藩在学做圣人的道路上,取得的第一项成功是戒烟。戒烟成功,极大增强了曾国藩“学做圣人”的信心。但他发现,戒烟乃是“脱胎换骨”事业中最容易做的事情。要改掉其他缺点,则远不如戒烟那么容易。
经过不断的失败,曾国藩领悟到,性格深处的缺陷,并不像戒除一项单纯的嗜好那么简单。“学做圣人”是终生的事业。许多根深蒂固的缺点、毛病,通过一时半会儿的“猛火煮”,不会彻底改掉,只有用一生的时间去“慢火温”,才有可能慢慢化解。
因此,曾国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曾国藩一生不断强调恒之重要性,他说:“有恒为作圣之基。”
他用三十天戒了烟,然后用三十年,来戒掉其他更难戒的毛病。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磨炼中,曾国藩的气质性格渐渐发生着变化。他做事越来越有恒心有毅力,待人接物越来越宽厚、周到、真诚,朋友一天比一天多。他的品质越来越纯粹,站得越来越高,看得越来越远。
回顾曾国藩的一生,我们发现,“立志”或者说确立一个终生的奋斗目标,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意义是决定性的。人的能力发挥多少,与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密切相关的。曾国藩曾说过,立志譬如打地基。只有基础广阔、结实,才能在上面盖起宏伟壮观的生命之殿。
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第一个要诀,就是立志高远。这一志向,驱动他一生不在小诱惑、小目标面前止步。促使他在多大的困难面前都不苟且、不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