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让我对符号的运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超级符号原理」:源自『文化母体』,品牌寄生母体,设计超级符号。在设计「超级符号」时,可以从四类符号中选择,①自然符号、②公共规则符号、③文化符号、④人类学符号。
华杉老师讲道:“「自然符号」:番茄、西瓜、蚂蚁、马、熊猫,这都属于用自然符号。「公共规则符号」,主要是交通标志相关的符号,人们习惯按这个指示来行事。「文化符号」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国文化符号,一类是全球的文化符号。「人类学的符号」在人类刚出现的时候就有,比如说格子和条纹。
这里让我对「符号」有了更清晰的分类,也让我在选择『符号』时,结合品牌与生俱来的戏剧性时找参考更加有指向性。
华杉老师讲道:“厨邦酱油:格子战略;我们为厨邦酱油服务的时候,最大的动作就是改变了它的包装,而且是其他的图案和文字都不动,只是把它原来绿色的底色改成了餐桌布的绿格子。这个设计有什么意义呢?就是之前我们说过的超级符号的意义,超级符号能够让一个新品牌,一夜之间成为亿万消费者的老朋友。本来厨邦对于两广以北的消费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品牌,但是,看到这个绿格子之后就变得很眼熟了,从陌生人变成了熟人。那消费者为什么看到这个绿格子设计之后就有购买欲了呢?因为他已经有食欲了。超级符号的三大指标:第一,明确的指称;第二,浓缩巨大的信息量;第三,促使人行动。这个餐桌布的格子的形象,就代表了食物,代表了吃饭,代表了人类的餐桌文化,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印记在上面。而刺激他的行动,首先是刺激他的味蕾。他开始分泌唾液了,流口水了,这是不是一个人类学意义上的能量啊?那为什么他看到格子就会流口水,就会刺激他的味蕾呢?因为在他的人生经验里面,只要看到这种格子布,它通常就是铺在餐桌上的,就是跟食物联系在一起的。”
这个案例让我对选择「格子」这个符号有了原理层面的理解。「格子」是人类学符号,它潜藏在人类集体潜意识中,当一张桌子铺上了格子桌布,就意味着这张桌子的用途是餐桌,同时即将摆在桌子上的物品是食物,也暗示着坐在这张桌子旁会等来食物吃。这些“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埋藏在人类的经验里,是不言自明的。
反过来,对于一家做餐饮的店面来说,在打造餐厅符号系统时,桌子铺上格子桌布会让顾客更有吃饭的场景感,场景感的塑造就是这么来的。就像,节日的时候,商场、小区、景区都在张灯结彩地布置,就是在通过符号和道具营造仪式/活动的氛围感,好让场景中的人更加沉浸其中。无论是商城中的人,还是小区物业的人,亦或者景区的人,他们的行动都是无意识的,也就是从日历中看到即将要迎来这个节日,就开始布置的活动。集体中的所有人都无意识地活在「文化母体」的日历中,到点就会做相应的事情。
华杉老师讲道:“那你也会说,除了你,谁知道带有水波纹的陶碗是装食物的呢?这个不需要知道,不需要他脑子里面知道,因为他的身体会知道。这就是人类的集体潜意识,我想全世界博物馆里都有,你的潜意识里面一定也有。”
这里让我明白,本能反应是完全不经过「头脑」的行为反射,它是『身体层面』的,埋藏在“潜意识”中行动。也就是说,经过「头脑」分析判断选择后的行为是『意识』层面的行动;而经过「身体」无意识的本能反应是「潜意识」层面的行动。
「超级符号」三大指标中的“行动指令”的功能,调动的是人类集体潜意识,是『身体』层面无意识地行动;而非「头脑」层面有意识地的选择后的行动。也就是说,人在头脑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会根据刺激信号,做出相应的行动反射,这是埋藏在人类基因中的本能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