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死了,自杀死的,因为感受不到生存的乐趣、价值与希望,活着如同行尸走肉,死亡是一种解脱。为什么生来可爱地又如一张白纸的我们,会有人生千差万别的际遇,甚至要以结束生命为代价。我想走进梵高,感受如他一样的同类的灵魂。
我先梳理一下梵高人生的遭遇,这些遭遇的事件是怎样深刻影响他人生行走的轨迹的。
他是一个没被关注的孩子。每当小梵高生日的时候,母亲都默不作声、黯然失色,躲在房间里不出来,他单纯地以为妈妈累了,可是久而久之,他发现问题并不简单。在他生日的时候妈妈会到一个坟前,伤心地哭泣。他偷偷地跑过去,发现墓碑上刻着自己的名字。这对儿童而言是怎样的疑惑与震惊,自己死了?原来为了怀念逝去的哥哥,父母给梵高取了与哥哥相同的名字,就是说父母并没有看到独一无二的他,他是替代者,他没有得到关注与祝福。
我认为这对儿童的自我是致命的冲击,如果没有关系的重新整合,他就会带着这个“我不是妈妈的孩子,妈妈不爱我”的观念长大,他就会在人生的遭遇中自我怀疑与否定。
他是极度渴望爱情的青年。一般我们会看到,缺爱的孩子会希望在爱情中寻找亲密关系从而弥补家庭亲密关系的缺失,希望找到认同与价值,这也是很多早恋孩子的心理机制。
在梵高孤独作画而不能有所获的阶段,一个活泼开朗、貌美如花的少女因为喜欢画画也崇拜梵高而向他学习画画,在一来二去后,少女的青春动人、积极向上如向日葵般照亮了他苦闷的内心。
他认为这个超过友谊般的关系就是爱情的前奏,他就要领略爱情的芳香,哪知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这个少女仅仅把当作兄长,可以没有约束玩笑的兄长,而她已经心有所属了。他不相信也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他想一定是对方开玩笑,为了考验他的真诚而故意说的话。之后他各种上门,吵闹,最后导致对方害怕而躲避。
这对尝到“初恋”滋味的梵高无疑是一种深深的打击,更印证了他心里的自我意识——“我是一条可怜虫,没有人爱我!”这样的意识让他完成心理的自洽,让他心理有逻辑,哪怕是错误的逻辑,至少他不纠结了,这个效果就如同信命一样。当然,他的归因是不符合客观与带有消极性的。
他是事业上的失败者。他在作为虔诚牧师爸爸的影响下,对救苦救难的牧师职业充满着人道主义的向往,最后发现信奉上帝没有让人有任何改变,穷人也不买这个账,最终他舍弃了这个职业。
他从小在喜欢画画的妈妈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对画画有着极大的兴趣与天赋,也在舅舅的支持下一边进行画廊的销售工作一边进行绘画的学习与创作。由于不屑于买画的富人的品味,也不适于与人打交道,最后辞掉画廊工作,一心在舅舅支持下学习绘画。
由于当时欧洲盛行的绘画风格是写实的,是笔触细腻的,写作题材是宏大的,而他抽象的粗犷的画风与自然生活的内容自然得不到青睐。他坚持所好,所以导致他在临死前几乎都没有卖出一幅画,生活得不到保障,由此自尊也受到很大的践踏。他既享受不到爱的呵护,也体会不到事业成功带来的自尊与荣誉的满足,他渐渐变得孤独,对人生感到失望。他犹如一头孤独的狮子,满腔的才华与抱负得不到施展,这会活活把人逼死的。
当然在他去世很多年后,他的画被卖出无人能及的天价,我想泉下有知的梵高是该感到安慰呢还是痛苦呢?我想他已经没有任何感觉了,已经没有期待了,正如他生前对画的态度。
他是一个渴望爱的孩子。没错,虽然年岁增长,但他的心单纯地像个孩子,他待人真诚,不弄虚作假;他拥有爱心,深深怜悯底层人民的贫穷与苦难,甚至几年来与他们同吃同睡;他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仅向日葵都画了几十幅。
他不修边幅、衣着随性,你完全看不出他还是一个牧师家庭出身的绅士。他以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展现自己而不是以别人认为得体舒适的方式展现自己。这个孩子一样的梵高不管在小时候,还是长大后遇到各种的不如意时,都渴望家庭的爱与温暖。但由于他一直没有固定职业,生活不能自立,也因为他各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如娶了一个底层的老妓女为妻,这些种种让他与家人越走越远,他不能享受父母的鼓励与关爱。
我想,如果有来自我们形容为港湾的家庭的温暖,梵高的人格会成长得更完善,他也不会悲剧地走上决绝的道路。
所有他人生中的重大遭遇都在他原本的性格特征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性格特征又直接表现在他的行为处事上,并最终导致他的命运。那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质,这些特质与他自杀行为有怎样的关系呢?
他是一个内向、敏感、自卑的人。首先内向并没有什么不好,关键是他更容易促发敏感与自卑。因为小时候知道自己的身份,让他一直有替代之感,让他自我怀疑,让他不能真切地相信父母无条件的爱。我们成人的性格特征里或多或少都带有儿童成长的烙印,这是佛洛依德说的。
他是一个自我的人。他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世界里只有画画并通过画画获得尊重与荣誉。他不能深入察觉到别人也有同样的世界,他们也需要被理解与支持。所以不管在与弟弟单独生活还是以后与弟弟的家庭成员生活时,他都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只考虑自己的画,把别人的家庭弄得一团糟。
同样地,他满怀期待地与另一画家组建绘画联盟,希望互相学习成就梦想,最后在同住一段时间后遭到对方不辞而别,他内心巨大的落差让他发疯了,让他用割掉自己耳朵的极端方式表达伤心与愤怒。割耳朵事件也直接引发他后来间歇性的精神病,使他在生命结束前的很长时间里待在医院接受治疗。
他是一个对弟弟有很深愧疚又自我封闭的人。弟弟在他的一生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他给了梵高家人的温暖与鼓励,也长期以来以金钱的方式支持着梵高的学习与创作。在初期,梵高还把弟弟的支持看成是爱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费用的增加,他逐渐感到对弟弟有深深的愧疚,这种愧疚感没有转化为动力而是转化为巨大的压力。所以他急需通过卖画来证明自己,来回报弟弟,也获得脆弱的自尊。
他所有的想法与对弟弟不友好的猜测都放在心里,极少地去表达,而是把自己封闭起来,这如同拿着一把锋利的尖刀插向自己的心脏,他的自残行为就是一次爆发。可见愧疚感有时是一个魔鬼,它让我们精神受伤,为了避免愧疚而引发可怕的后果。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他的弟弟,他真是一个有爱、得体、想法积极的绅士,但我也不得不想他极度的像妈妈对待孩子般地关爱是否是使得梵高无法自立生活并最后走向灭亡的帮凶呢!当然这样的评论对他而言显得太残忍了。最后他的弟弟在梵高死后几个月内也离开了人世,留给我们无尽的猜测与思考。
纵观梵高短暂、孤独、郁郁不得志的一生,他的命运有家庭的因素,有个人性格的因素,也有历史社会的因素,是它们综合无形作用的结果。读传记犹如读历史,不是要我们拿着冰冷的刀具去解剖,也不是要我们拿着显微镜无情地去观察,而是让我们走进前人的内心,走进温热的历史,历史常常是惊人的相似。以史为镜,反观自身,这就是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