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老师通知今天学校检查孩子们2年级古诗背诵情况,要求指定的25首古诗要背过,并且背熟。小胖之前已经背得不错了,昨晚我还是照例又检查了一遍。
令我意外的是,他不仅背熟了二年级上册的25首必背书目,还背熟了下册的25首,也就是说他已经背完了2年级全部的内容。就在我夸奖了他几句后,他居然又丢出了一个重磅炸弹。
“虽说还有几个同学没背好,但有的同学已经背到5年级的内容了。妈妈,寒假的时候,你能不能每天陪我读一读3年级的内容?”
面对这样的请求,老母亲能说什么?当然是必须全力支持了!
一开始我也很好奇,孩子们是怎么把几十首古诗背诵得这么熟练的?
通过一次家长进课堂的活动,我了解到,原来他们每天早上的早读就是反复阅读这些古诗。每天上课前,三个小朋友站在讲台上领读,其他小朋友坐在座位上跟读。就这样每天反复练习,几十首古诗被轻松拿下。
再联想之前因为疫情居家学习,我强迫小胖每天背诵古诗,真是一把辛酸泪。原来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这么简单。
之前听课,有几次鱼哥脱口而出引经据典,让我有一种重回高中教室的感觉。
那时候,觉得站在讲台的老师,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他们之所以这么厉害,是因为拥有超过常人的智力和能力。
像我肯定不行的,毕竟我这个一看古文就废的体质,怎么可能做到出口成章?
正是在这种情绪的牵引下,我的古诗文素质一直偏低,并且只要是与背诵相关的内容,都学得很差。
直到昨晚给小胖检查古诗背诵,我才明白,哪有什么天赋异禀?有的只不过是把一件小事重复做的毅力。
我们都知道的曾国藩,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智力超群的人,反而比起一般人,他的能力还要弱一些。
他又是如何做出惊天动地的成绩的呢?
简单两个字——尚拙。
他并没有像我这样,刻意回避自己的弱项,反而将“拙”的精神发挥到极致。
一本书读一遍读不通,没关系,还可以读第二遍、第三遍。如果读不通,就不读下一本书,直到把书中的内容内化为己用,才放心去读下一本。
这个方法,他一坚持就是一辈子,正因如此才有了他后来的成就。
反观自己,读书一点儿都不扎实。说是在做读书笔记,实际上真正用在思考上的时间少之又少,每次记录下来的,只是看到内容后的第一念。
这第一念,缺乏稀缺性,如果只是单纯用第一念来发散写文章,文章内容必然是缺乏新意的。大众化、常态化的东西,大家都在写,凭什么你的内容别人要点进去看呢?
当然你可能会说,现在我们很难采取曾国藩不读通一本,不摸下一本的方法,那我们可以采用毛爷爷的“三复四温式阅读法”。
什么是三复四温?通俗点儿来讲就是对自己喜欢的,有帮助的,经典的书籍,反复阅读,不断重温。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记录自己的思考。当你在读第5678遍的时候,还可以沿着之前的阅读笔记,继续发展。这样一来,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书也就越读越深入了。
而且,毛爷爷还喜欢抄书。毕竟他们那个年代,书籍还是比较匮乏的。有时候看到一本好书不能拥有怎么办?就把它抄下来,这样不仅加深了记忆,也更方便后期的阅读,一举两得。
实际上,读书的方法很多,包括很多名人在内,都有各自不同的读书方法。比如鲁迅的博览群书法,华罗庚的“厚薄法”,数学家王梓坤的抄读法,等等。
无论是哪位名人,或是哪种方法,万变不离其宗的是那句“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生活节奏太快了。所以我们总是盼望着自己一下子就成为人上人,忘了唯有吃得苦中苦的道理。如果什么都追求速成,到头来只能是带着“不适合自己”的理念前行,结果只会是一事无成。
与其追求好读书不求甚解,不如安下心,踏踏实实的,把一本书,一件事,读透,做精。唯有如此,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