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主要内容甚或大部分内容,并不由各种事实与场景组成,构成它的,主要是人们头脑中永不停息呼啸着的风暴(马克.吐温)。指导我们行为的不是客观现实,而是我们构建了社会现实。
和医院的医生看病一样,面对心理问题,心理治疗也要做出临床诊断,判断对方的心理健康或心理不健康或是已经出现了心理异常。面对形形色色的不同的问题,是做出主观的判断还是客观的判断?相信自己的直觉还是依赖于统计分析的预测性结果?在这场心与脑的较量中,大部分临床专家都遵从自己的内心,ta们聆听自身经验传来的低语,遵从内心声音的暗示。ta们不愿用冷冰冰的公式计算来决定活生生的人的未来命运。
临床诊断并不都是正确的。导致临床诊断偏差的原因有易受到相关错觉、事后聪明造成的过分自信及自我证实诊断的影响。
相关错觉。
在第三章中提到,人们倾向于从那些不相关的地方发现相关关系。如果我们相信这种相关存在,我们会注意支持这种联系的证据。坚信不打不成才的父母,会更关注到打孩子成才的信息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却忽略打孩子可能会导致的各种问题。这是我们在判断和决策过程中具有的证实性偏差。我们对能够证实自己信念的事情加以注意,而忽略那些与我们信念(对自己的想法坚定不疑的确信)相违背的事情。也是一种错觉思维(把不相关的事件联系起来)。在这里,作者分享了他自己的体验,作为一名研究者,我时常忽略自己理论分析中的缺点。我是如此热切地认为我对真理的认识就是真理本身,以至于不管我怎么努力,我都不能看见自己的错误。指出别人的漏洞,比发现自己的错误容易的多。
事后聪明与过分自信。
我们有一句俗语说“事后诸葛亮”,前面人们加上了一句调侃的话“事前猪一样”。这是后视偏差,又称为我早就知道效应。
自我证实的诊断。
你脑子里想的什么,你就会去寻找什么。你将会得到你期盼的结果。(罗伯特.勃朗宁)听过一个故事:两个同学,在初中的时候调皮捣蛋,在同学们的印象中记忆深刻。成年后,大家知道了其中一位同学小黑混成了大老板,开了上市公司。另一位同学小白在老家打零工。同学们回忆起小黑,认为从小脑瓜就活,思维开阔;回忆起小白,认为他从小脑子里没正经的(有一个问题,那如果同学们不知道小黑和小白的现状会怎么评价小白和小黑的调皮捣蛋呢?)。
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说过:生活是正着来活,却是倒着去理解。
你做一件事成功了,叫坚持,执着;失败了,叫一根筋,不听劝。
我们对事件发生的预期和我们的态度行为保持一致。
那么专家的临床预测与统计预测哪个更准确呢?研究发现,统计预测的结果更准确。虽然有时候统计预测不够精确,但是直觉,即使是专家的直觉,更不可靠。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通过统计预测,运用有效的行为预测源,心理学家能够提供准确的行为预测。
对于临床实践的专家,ta们也是人,会受到各种错误和偏见的影响:经常是相关错觉的受害者;太容易对自己的事后聪明自信满满;经常因为自我证实的判断而造成误诊;经常高估自己基于直觉的临床判断。
在临床实践中,要谨记:来访者赞同你的说法,但实际上并不意味着你的话正确。要避免因为自己的期望而建立实际上不存在的关联,或者仅仅因为几个引人注意的事件支持这种相关,就错误地认为这种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我们需要信赖的是我们的记录而不是记忆。事后聪明很具有诱导性:它能让你拥有过分的自信,也会因未能预见事情的发生而过分自责,如果早……就好了。要防止自己只问那些支持自己假设的问题的倾向,试着从相反的方向来思考并验证这些问题。
作为普通人,面对社会上的纷繁复杂的他人行为,我们不要轻易下判断,这个人是好人或者是坏人,因为我们可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