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之美,既在于文字营造的意境,也在于格律所铺就的韵律,两者相辅相成。
若缺了意境,只有格律,那还不如去听一段纯音乐,这样能专心享受旋律之美。
若缺了格律,只有意境,那去读散文也是可以的,或者说主题格调稍微高雅一点的作品,都能满足这一点。
诗词就不同了,从文学创作上来说,对创作者,要求是很严格的。
年少时我喜欢听周杰伦的部分歌曲,主要是因为方文山的词,写得太美了,他能将很严肃的事情,用俏皮但不失美感的语言表达出来。
年长一点,我才明白,我喜欢的是,这整个艺术作品带给我的感觉体验。
所以光有词是不够的。如果旋律不优秀,歌手的演绎不够到位,那产生不了上等作品。
诗词,也是这个道理。
在《人间词话》里,王国维先生认为欣赏诗词,第一就是要看意境,对于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不过,如果我们只是看意境,那就可能与一首诗词的百分之百美感,失之交臂。
对于真正热爱诗词的朋友来说,常年行走于诗词江湖中,怎么能不懂一点格律呢?无论是全面鉴赏诗词作品,还是自己进行诗词创作,这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我们现在看很多古代著名诗词作家的生平简介,里面经常能见到一句“精通音律”。这个是不简单的,虽然只有短短四个字,但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这是门学问,看起来复杂,但其实很有意思。我今天就从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切入,和大家做一些分享,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朋友加入进来,一起来做更深度的学习。
这首诗呢,就是《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想要学习基本的格律知识,这首诗实在是非常棒的切入点!
首先,当然是因为大家足够熟悉它。这首诗,在中国只要稍微有点点文化的人,就能理解并且背出来的。从简单处着手,就更利于我们理解,看起来比较复杂的概念。
其次,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但是它属于近体诗,因为它符合格律规则。
格律规则一般是包括用韵、平仄和对仗。
韵,实在是个神奇的字眼,背后是汉语的瑰丽文化。
我当老师教英文阅读时,也会教到韵,但是那太简单了。在中文里,这个就很讲究了。
比如,我们看这首诗,黄河入海流的“流”,以及更上一层楼的“楼”,能看出来,这两者是韵脚。这时候,你是不是纳闷了?“流”和“楼”这两字同韵吗?
那什么叫同韵呢?当然我们有专门的韵书可以去查阅,现在比较权威的是平水韵。
南宋时期,刘渊编写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因为他自称江北平水人,于是这本书就被称为《平水韵》。
这样当然是最严谨的做法了,但是未免麻烦。我们只需要分析拼音里韵母的结构。每个拼音都是三个部分:韵头、韵腹和韵尾。韵腹一般就是我们常说的元音。
比如“流”,拼音是liu,韵头是i,韵腹是u,韵尾是缺失的。再来看“楼”,拼音是lou,韵头是o,韵腹是u,韵尾也是缺失的。是不是很像?
也有其他类型的例子,比如“山”,shan,韵头是缺失的,韵腹是a,韵尾是n;比如“见”,jian,韵头是i,韵腹是a,韵尾是n。
回到“流”和“楼”上面来,这两字同韵,其实是在古音里,“流”和我们现代汉语的念法不一样。
关于用韵,由于律诗要求必须用每一句押平韵,所以我极力推荐大家去朗诵《声律启蒙》,老少皆宜,如果要问我什么书是领略中华文化最棒的入门书,我首推《声律启蒙》!
平仄,决定诗歌的音调是否婉转动听。
这首诗的平仄我已经标注出来。我曾经觉得读诗词就读诗词,文字和意境美丽我能领略到就好,为什么要去研究什么繁琐的平平仄仄呢?后来发现,不懂,才会闲烦。
律诗要求是全部押平声韵,而且每一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一联诗里两句的平仄要相对,一句之内的平仄要有节奏的变换。
你越研究,越会感叹:诗词文化的严谨和灵动,竟然如此和谐的被融合在,短短几十个字里!这就是中国文化,不一样的中国文化!
这首诗的平仄规律,就是所有五言律诗的基本平仄规则,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记住这短短二十字,格律就基本可以都搞定啦!
此处留一个互动小疑问哦。“白”是第二声,按照我们现代汉语的习惯,这个字应该是平声,为什么标注的是仄呢?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哦。
对仗,让语言有一种“国庆大阅兵”的感觉!
诗词里的对仗分为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具体概念此文不作详述。我想说的是,在《登鹳雀楼》这首诗当中,对仗是很明显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对黄,日对河,山对海,介词对介词,动词对动词,真心棒!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此,这样一首简单容易上口的诗,是不是特别能帮助你打开“诗词格律”的大门,引领你走向一个新世界呢?
本文配图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除!
本文参考书目:
1、《诗词格律》,王力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2、《诗词写作入门》,王铁钧著,中国石化出版社
我是南嘉疏影,南有嘉鱼,书林寻趣,感恩遇见!创作不易,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