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唐胞苷
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曾提出过人生发展的八阶段理论。他把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依次划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青春期、成年早期、中年期与壮年期、成熟期这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以及其中包含的特殊矛盾,强调这个矛盾的顺利解决才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特别是0到12岁这个阶段,教养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会关系到成人后的心理状态。
比如,0到1岁左右,如果抚养者没有给婴儿完全的信任体验,孩子长大后会有不安全感。可见,一个人要形成良好的自我品质,达到心智成熟和自我完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这个过程对于成人来说,更多的是需要自我成长。
《自我成长的力量》这本书就是一本从心理学角度来阐释,自我成长在一个人人生发展中如何发挥着重要力量的。这本书虽然是作者精选文章的集锦,每篇文章都是独立的,但里面的文章都是围绕着自我成长这个主题来展开的,比如亲密关系中、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方面,以及人格的完善方面,等等,作者主张的自我成长需要觉察自己、改变自己和活出自己,这样才能过好我们这一生。
《自我成长的力量》这本书的作者是丛非从,是一个好玩又深邃的心理咨询师,他的语言冷感而幽默,观察问题深入,对个人成长的心理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著作除了《自我成长的力量》外,还有《原来,懂比爱更重要》和《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等。
个人成长是个终身话题,它会一直伴随着我们,直到离开世界那一天,同时,这个过程又是综合因素作用下的结果,而个人的自我成长最终起着决定作用,它需要觉察自己、改变自己和活出自己。
一、觉察自己,是自我成长的开始。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生活”。特尔斐神庙的“神谕”也是“认识你自己”。可见,认识自我,是人生之事,也是自我成长的开始。而这个认识自己,要从觉察自己开始。
在作者看来,觉察自己,就是要审视自己,包括自己身上的优缺点、性格问题,以及亲密关系中的问题等等。
对于自身的优缺点我们怎么看待。特别是缺点,问问自己,这个缺点真的是缺点吗?亦或,有缺点,不完美就一定是不好的吗?
对于自身的性格我们怎么理解。自己认为自己的性格是好的吗?或者,好的性格是什么样的?有没有想过,根本就没有性格这一说?
对于在亲密关系中的问题,我们如何应对。回想一下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如何,有没有影响到自己现在的心理状态,亦或如何有了另一半,有没有想过真正的爱是什么样的?自己与对方的相处模式是自己舒服和接受的吗?如果不舒服,能看出问题在哪儿吗?
作者在书中大都是以某个问题来阐释的,通过自身的经历,或者是咨询的案例来给我们做具体例证,以帮助我们来理清问题的本质。
正是对这些问题的质疑,或者疑问,我们才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以为的问题答案未必是正确的,或者,一个问题可以有两个答案,甚至更多,我们不应执拗于其中的某一个答案,这就是在觉察。
二、改变自己,是自我成长的途径。
改变自己,首先是改变我们的思路,因为我们大脑在指挥行动,只有想法改变,行动才会改变,而这个改变的过程,就是在自我成长。
改变自己,首先要改变看待自己的态度。我们经常会出现负能量,会自我否定,觉得自己要改变,而这个改变就是对自己的不接纳和排斥。比如我们想改变晚睡晚起的习惯,想让自己早睡早起,但是做不到,越是做不到就越感到挫败。
作者给了我们另一种解释,“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自己对自己有压迫,自我就会反抗。这是意识在压迫,潜意识在反抗。强迫自己变得早睡早起,但潜意识就是要跟我们对着干。
这时,我们需要的是转变看待自己的态度,早睡早起就一定是好的吗?如果强迫自己早睡早起,但学习和工作效率不高,反倒晚睡晚起更适合自己的节奏,这就是自己在做无用功。另外,勤奋、外向这些看似正能量和好性格的品质,真的就一定是好的吗?勤奋会不会代表很累呢?适当的懒惰是不是更自由呢?亦或,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正能量和负能量,只是我们对某一品质的看待方式不同而已。
另外,改变自己,我们要转变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对待自己的态度我们需要改变,对待他人或其他问题,我们同样需要改变态度和思维方式。比如,如果我们能从妈妈的过去,并把她放在她的背景里去理解,我们就少一分抱怨妈妈爱唠叨的习惯,因为她生活的环境中,从小不被重视,长大后很少受到关注,她只有通过不断地发出声音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还有,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自己的女/男朋友总是喜欢控制自己,有时还会监视自己,是因为他们从小缺乏安全感,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这样,我们就不会那样气愤了。
当我们改变了看待自己的态度,以及对他人和事的思维方式后,我们对自己和这个世界就多了理解,少了抱怨,而这就是在自我成长。
三、活出自己,是自我成长的呈现。
作者除了给我们提出要觉察自己和改变自己外,还给我们真正地活出自己提供了很多建议,而这些才是自我成长的最终目标。
1.接纳自己
接纳自己,不仅包括接纳自己认为好的方面,还包括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和性格缺点。我们要打破自己的自恋状态,我们不是什么都是好,不能有坏。拥有不完美,才是真实的自己。更何况,我们认为的不完美或性格缺点,不一定就是坏的。
我们要做的是,不是去改变自认为不好之处,而是要增加我们好的方面。比如,我发展自己勤奋的一面,也允许懒惰的存在,但我愿意同时发展勤奋。这里,不要担心自己会一直懒惰下去,当我们不再强迫自己勤奋的时候,我们就不再懒惰了,因为人的本能就是,精力充沛就会劳作,累了就想休息。
接纳自己,还要懂得性格内向不一定就是不好,它只是在当下的压力下做出的应对模式;不想工作不一定就是缺点,适当的放松帮助自己恢复能量。
接纳自己,允许自己有缺点和弱点,更允许自己脆弱,不要通过假装坚强来忽视它,同时,我们还要敢于向他人敞开自己的脆弱,这才是更真实的自己。
2.理解他人
当我们全然地接纳自己时,我们才更有能力去理解他人,就像我们要爱一个人,一定要先懂得爱自己才行。理解他人,也是更好地活出自己。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就会处在关系中,而这个“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活得好不好。因此,我们要活出真实的自己,就要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而理解他人,是第一步。
我们在恋爱关系或婚姻关系中,需要理解对方,才能获得更健康的关系。比如,当我们要求对方一定要关心自己,爱自己,这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但有一次对方没有及时回复消息,我们就认为对方不爱自己了,就是不合理的了。爱需要理解,对方可能当时有事无法回复,亦或忘记回复,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多想想,问题和摩擦就会少了很多。
爱,不是要求对方24小时待命,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我们爱对方要像爱自己一样,就会真正感受到爱和享受到爱。这个理解他人,也是“看见”他人的过程。
3.设立界限
设立界限,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活出自己。比如,我们和父母要设立界限,就像很多父母催婚、逼婚和逼生等,这时需要维护自己的界限,父母的要求是一回事,自己如何做又是另一回事。除了理解父母的想法和做法外,还需要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为自己负责。
在爱的关系中,我们也要设立界限。更好的恋爱或婚姻关系是两个独立个体的结合,尊重对方,给对方空间和自由,及时回应对方的付出,“看见”对方的价值。
在情绪管理中,我们也要有界限意识,不但理解他人情绪背后的缘由,还有懂得发展情绪的延迟满足能力,学会用情绪化的语言来化解心中的情绪。
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我们不断修炼的历程,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都需要我们不断地觉察自己和改变自己,只有在这样的历练中,我们才能自我成长。对于那些情绪不稳定者、恋爱受挫者,以及与父母关系不融洽者,还有其他一些不如意者,《自我成长的力量》这本书是你们走出困境,活出自我的最好选择,因为书中的某个主题说得可能就是当下的你。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