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斯我看到,很多人在炫耀各种思维导图,以及他们所谓的学习能力。对此,我谈点自己的看法,思维导图,有利有弊吧,思维导图当然有它的优点。
思维导图使用关键字作为单元,而不是使用句子,这可以更原始地表达意思,并留出了足够的扩展性,可以有力地激发你的联想。它的发散结构本身有助于推动发散性思维,比如留空的线可以促进你满足那种完成它的。它引入了图形来表达思维,图形本身涉及解读,而语词本身的含义较固定,所以促进了发散思维。通过一个关键词激发出更多的关键词,然后再衍生出更多的……同时丰富的色彩、形象的图示等,也能起到激发思维的作用。
另一个优点是思维暂存的作用,当人在思考一个复杂的事物的时候,会冒出很多很多想法,但是人的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能力又十分有限,所以如果你没有很好的方式把灵感都记录下来的话,它们就很可能马上溜走,无影无踪。而思维导图鼓励你用一种灵活的方式,把想到的东西都记录下来,所以一般人做完一张思维脑图,往往会惊讶于自己竟能收获这么多样和丰富的想法。
利的方面如上,更多的我就不谈了,我就谈谈缺点吧,我更多的谈点弊的东西吧。
思维导图现人用的人很多,我个人感觉,很多人的使用方式有点问题,成了知识的堆积,和存档。当然,如果失去自己的思考能力,也可以视为一种记忆强化,和偷懒行为吧,个人看法。
从系统思维的要求来看。思维导图并不是一个很理想的工具。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表面上看是一张放射性的大网,但是如果把枝叶都垂下来,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一个树形结构。而现实中的系统绝不会都只是树形结构这么简单,系统的结构是非常多样的,并且有的复杂系统很可能是多种基本结构的组合,会非常复杂。我也经常发现,不少人把思维导图既当作自己思考某个问题的起点,又当成了终点。当把一张思维导图画完时,就以为已经大告功成、万事大吉。思维导图的流行使很多人误以为系统分析就是如此这样一个简单、可控的过程,似乎只要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给剖析清楚。它使人们忽视了系统的复杂性,低估了系统思维的艰巨程度,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
所以,如果凡事都用思维导图,那么我们其实是曲解和简化了原本的系统。而系统工程是非常复杂的,希望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以及《论系统工程》,钱学森主编。
我谈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流行,盲目的用这类东西,其实恰恰是对一个人的思维深度有害的。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比如对于语言类的学习,分析知识点我个人觉得意义不大,关键还得是背和练习,我近二十年前,当时,考英语六级作文,我背了一段句式,里面的内容再套成我要表达的意思,我估计得了高分和这个有关系。
我把当时克林顿的国情咨文什么的演讲,背下来了,而且用他的语气和声音来模仿,搞了一个复读机,当时,背了几十遍,还挺像,还给别的同学表演。
所以,如何更有效的利用思维导图,也要看类别看内容,语言类的,当然要背,如果是数理类的,还得看理解与推理能力。学习外语最好效果,当然是美式思维(以英文为例),就是说直接切换了,已经没有中文的因素的影响,以及中间的翻译过程了,这个就比较厉害了,等于是外国人了。
有网友谈到了另一个问题,关于爱欲或其它的东西。
某网友:
这两天重温了两部韩国爱情喜剧片《我的野蛮女友》和《我的小小新娘》:深夜漫天升起的的烟花、长青树下深埋的信札和诺言、优雅的琴声与浪漫的玫瑰、青梅竹马的默契,争吵、牵挂与相拥...很美丽很温馨。我能欣赏和喜悦这种温馨的爱,却并不悲情地明见到自己似乎将注定“孤独一生”的前景:不数算外在条件的约束,我那在长久的旷野孤独和灵性沉思中铸就的灵魂已然既不适应也不想往那种相濡以沫的浪漫或平静之爱了。
灵魂更多地休憩于内在的放任和对有关救赎、真理和自由的追寻之中,我所需者是少量的爱欲(Eros)。这种爱欲更多地关涉到对青春和身体美丽的渴慕,而较少关涉到长相厮守和灵魂契合——固然为了使得"色欲(lust)"成为“爱欲”,恒久性和灵魂也必须出现或在场,但强度不至于使得爱欲指向失去肉身美丽的对象。我不指望爱欲与孤独的灵魂能汇合在一起,或长久地契合在一起。
一个欠缺的自我在这个残破的时代中,这样孤独一生的路应该也是尊严而美好的。自我迷恋于对灵魂的净化和对上主的救赎的寻求中,迷恋于对知识和品质的寻求,如若在茫茫人海中再偶或暂栖于一道海湾,就已经是很美好的人生了。如果说它有所缺乏,那么它欠缺的恰恰是对更高的爱的惧怕:在这种孤独一生中的自我已经是很自主而封闭的了,完全排挤了那种深邃的、不由自主的更高的爱。在那种完全向他者敞开的爱中,自我变得脆弱,愿意委身,甚至无惧于遭受伤害。
爱欲,使我想到了爱欲与解放,但我说的爱欲可能和你这篇文章要表达的还不太一样。人的解放是马克思说的,爱欲有点洛伊德的思想。爱欲,本质上来说,是对工具理性地否定,在此意义上是非理性的,但又是自由理性通过个性化,感情化的自我归复。
我这种表达,可能很多人听不懂,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去生动的文学语言去表达这类东西。爱欲其实是表现的一个精神世界上,但是这个精神世界充满善美真,是人类本能的欲望,但是这种欲望处于至高点。
我就发挥一下,随便谈谈这个概念,爱欲,不是单纯的性本能,是多形态的生命本能,追求和满足的是完整而和谐的理想,象征着真善美的完满世界。
你比如我们搞工程技术有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一般来说他完全是按技术路线走,不太会考虑人的目标,你比如说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干起来的话科学家,就把人克隆了不就完了吗?
这个爱欲的概念是马尔库塞提出来的。因为没有基础,那我就没有必要讲过多马尔库塞了,就简单的解释一下这个爱欲了。
爱欲,其实思想来源于,弗洛伊德和马克思。
以下是一个网友谈到的关于一个青年老师的自杀,这怎么说呢?
江绪林,生于1976年,1995年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习。1999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攻读研究生,之后在香港浸会大学宗教与哲学系读博士。2009年起,任教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系,担任讲师。研究领域为西方政治思想史。
2016年2月19日晚,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系青年学者江绪林自缢身亡,震动学界,发现时抢救已来不及。最后一刻,他于19:57分在微博发出一张黑白照和一封遗书,包括财物、书籍、课程的处置、有基督教信仰的他与主说的话,最后一条是:“我恐惧,我要喝点白酒。”凌晨,他的同事在朋友圈写道:“刚刚与几个朋友在学校送别绪林兄离开闵行校区,当殡仪馆的车急速驶出校园,将他从这个他工作了七年多的校园带走时,守到最后的老师和学生失声痛哭。绪林熬过了世纪寒潮,等来了春天,却在这个最寒冷的春夜决然离我们而去,希望他信仰的主在天国给他温暖和爱。
遗书内容
编辑1。借记卡(钱包内)一张,内有106893元,归姐姐江寿娥(记得我还有一个小姐姐)支配。2。借记卡一张。内有11273元。归姐姐江寿娥支配。(密码皆为******)3。宿舍抽屉内约1万港币,6百美元,钱包内约4400人民币,供清理费用,虽未必够。4。余下办公室的一些书籍,一半赠送给胡振林同学(请转送几本给朱木良等我指导的本科同学),一半请刘擎先生处理,谢谢!5。抱歉本来这学期有4门课要上的,对不起了,或许这个尚未开始就结束的恶果是最小的。6。没有什么眷恋,(奇怪么?)却沉滞,惧怕;上主啊,赦免我,我原以为总会有些好奇的,但好奇心显然被压抑了。上主啊,我打碎了玩具,你不要责罚我; 然而,就是责罚我,也请给我勇气面对未知的一幕。啊,我终于要知道真相了。我不好,我平庸,我德行有亏,洛克的墓志铭都说:“让我犯下的邪恶随着尘土掩埋吧。”(let his vices be burried together)我除了祈祷宽恕,还能做什么呢?请不要看我的罪和错。7。我谱写不出优雅的乐章,也就不能有期望(指点世界),我不知何为爱的拥抱(已无法体察),如何亲吻和祝福你们以作别!8。上主啊,愿你开启希望之门。9。我恐惧,我要喝点白酒。
我还是谈谈学术或者说学习的方向性问题吧?
搞到这种程度,个人还是同情的理解,焦点还是要多转移,尤其是搞学术的,我个人看法,要先有大树,再做麻雀。尤其是博士,没有大树就容易迷失,相信我的话,这话也不是我说的,而是大哲学家说的。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并不针对任何人。
很多人对哲学或其它知识的学习,是不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的,这样就容易走入死胡同。
我有一个朋友,华东师大思政系博士毕业,搞科学哲学的,就是马列毛邓之类的科学哲学,这种哲学搞的深了,当然也是很好的。但他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这就是我在前面文章中谈到的,大树上的麻雀的问题,他搞的深了,仅仅成为了一个只麻雀,而不知道他的这个科学哲学的大树是什么?
我把这段话发到这里,希望能引起你的反思,尤其是学生,特别是想在学术道路上狂奔的人,要注意。
当然这种哲学也是中国的官方哲学,但它的影响力其实不是很大的,一方面,很多老百姓的思辨能力不是很高,也不太相信,当然更大的一个原因在于搞这种哲学的人本身也问题,是没有和人生结合,或者说搞到最后他自己也不太相信,或者说搞这个哲学的很多人,只是为了混口饭吃。
有时候,我和他交流,他竟然很惊奇的发现,他堂堂一个博士,很多观点竟然还没有我认识的清楚,这是什么原因?
这是因为他只是把哲学当作了知识来学习,当作了工作挣钱的手段,或者说,按照书本上的东西搞完了以后,他就可以说自己懂哲学了。这太肤浅了,因为哲学没有作为他自己的一部分,或者说哲学和他的人生体验,两者是分离的。
这也是很多所谓的学者的通病,只搞抽象概念,空洞教条,而不知道最后哲学,也是要服务于人,让人以更高的层次,更高的精神,去生活。
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学问中夹杂了太多的不纯粹,说白了,搞这一切,就是为了挣钱,而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你说这样的人,就是读到博士,又有什么意思呢,然后科学哲学在中国的影响力本来也不大,虽然是官方哲学,主要是太空洞了,于是他也很郁闷,你一个哲学博士都这么多困惑,解决不了,倒是每次都说从我身上学到了很多思想,拜托,我只是个业余的,你说这个教育悲哀不悲哀。
这个问题,其实啊,是我前面说到的,专业化程度越高,越容易成为一个麻雀,从而无法体会到你那棵大树是什么,这个学习的次序搞错了,应该先有大树,先系统的了解一下历史,你再去做麻雀,一旦搞错了,形成思维定势,你很难再回去找大树了,也可能已经没有这个意识了。
我是从大的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博士太专之后,经过严格的训练后,就可能容易有点极端。大家不相信,多和博士聊聊。
我觉得是你不管搞什么,先要有大树,然后再做麻雀。
对于我来说,比如哲学,很多哲学专业的不看原典,我个人觉得还是要大量的看,这个过程就比较烦燥了。中国哲学史,也很庞大,有重点的看吧,尤其是最早期的,后面很多思想都是在原有基础上扩展的。过了这个过程,收缩战线,重点你感觉兴趣的,对你有震憾力的,反复看。
然后,不看了,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或者,当然脑子有索引,最好,如果要搞学术,还是要用引文的,只不过这些引文,在你搞的时候,可能会自动出现,你再印证。
这是我在读张祥龙教授的《海德格尔与中国天道》这本书中得到的启发,我觉得写得真好,难怪会进入三联学术丛书中。我现在,主要看老庄尼弗马。其它的很少看了。当然,海德格尔对我也很有影响,但影响力还不及上面那几位。老子,庄子,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思,我有时间主要看这几位。还有几个,维特根斯坦,康德,黑格尔等,都看过了,也会引用一下。
我看的目的,也是为了不看,而是在看的过程中,又有了自己新的思考,当然我快不看了,从我生命和时间角度来说,快成了书呆子了,这就也太多了,我个人其实没什么太多的兴趣的,这时间用的也有点多了,这个焦点问题也要多分散一下。
我准备,花点时间,谁的也不看,就自己乱说乱搞一段时间再说。就像柴老兄说的那样,几年之间不看书。谁的都不看,搞点自己的东西,没有任何引文的,我觉得这样可能会有点意思,当然,也要视自己的生活而定,反正真个思考路线就是这样,我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忙忙碌碌的不过我觉得这样也好,随着意志的催动来过审美的人生嘛,当然了,生活关键在于平衡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