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看了朱偉老師的一個臥談會的分享“Why you are always half at something ?你為什麼總是半桶水?”
在臥談會中他講述了自己的玩斯諾克的故事:
以前自己學2個星期打敗別人玩4個月的人,後來2個月打敗鎮上所有人,覺得自己還挺有天分的。
但是來了上海,發現,自己的技術是圈子里墊底的,單幹最多是50分。找一個師傅改正,說是動作從源頭就錯了。3個月苦練,糾正後手偏的習慣,調整后,最高分打到91分。
他說我們之所以會成為半桶水,是因為我們迷戀自己在某件事上的天分,用感性(即天分)理解這件事。但是,想要提高水平,還需要將感性轉化為理性。
有人就說,好失敗,看完整個視頻都在想自己曾經在哪些方面有過天分,沒想出來。
恩,我也想了想,好像也沒什麼天分,或者做得特別好的事情。
哦,那是不是,你的人生就是提著半桶水晃啊晃地。
從感性到理性的跨越,是一個突破點,關鍵點。
我們長時間地、間歇式對未來感到迷茫,對自己的競爭力感到焦慮,就是缺少一種對未來的理性認識,缺少對自我的認知。
古典老師在《超級個體》中講到,未來是一個個體崛起的時代,但是并不是每一個個體崛起的時代。
聽上去有些繞,說明白點,未來是一部分“超級個體”。
崛起,和一群普通個體追隨的時代。
我們已經見證了柯達被摩托摩拉、愛立信、諾基亞打敗,後者又被蘋果所打敗,谷歌又戰勝了蘋果。這個時代越來越快,你今天剛學會用h5 ,這個技術已經變革升級;你追一個熱點,構思好一篇文章,別人的同題材文章已經引爆朋友圈;你為自己發現了一個新知,興奮不已,回頭發現,這些圈內的人已經學習了很久,而且大有成就。
於是,你開始懷疑人生,懷疑自己。
好像自己再怎麼努力也趕不上別人的步伐,跟不上這個時代的變化。
你開始破罐子破摔,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如果真是這樣,你可能就真的要過晃蕩的人生,渾渾噩噩。
怎樣才能走出一邊自我否定一邊又不甘心苟且地過一生的死循的人生模式呢。
很簡單,認識未來,認清自己。
可能,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前瞻性,清晰地預見未來什麼行業最火。但是,每個人能遇見自己,掌控自己。
我們越來越清醒地知道,這個社會需要的是斜杠式的青年。我們對那些跨界的人才總是投以讚歎的目光。
我們急切地想要get多種技能。能高效管理時間,有超強的學習能力,能帶領團隊,能單槍匹馬闖天下,有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ps、ai、ppt玩轉,還會一門外語,閒時能寫個文章,做點甜品犒勞自己,拿著相機出門採個風,隨手畫的小畫能得到朋友稱讚,寫的毛筆字可以去賣春聯了,聚會各種遊戲骨灰級,玩起幽默來,逗得所有人開心。我們希望自己有趣還會玩。
恩,沒錯,我也是這麼想的。
但是,到頭來,做成了幾點,捫心自問,只能找個沒人的地方,狂甩自己耳刮子。
是的,我們很難成為這樣的人,因為我們想要的太多,我們方法不對,我們很難堅持。
認識你自己。
自我認知是最難的,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我是誰,我從哪兒來,到哪裡去”的哲學終極三問,困擾無數的哲學家。
很多時候,我們是在為別人而活,儘管有時候口口聲聲喊著“為成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但這也是一個“社會我”在吶喊,我們的努力只是想成為大家所認可的一個更好的人要具備什麼樣的特質。
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仍然是不清楚的。
不過,沒能思考清楚這個問題,并不妨礙生活,只是沒那麼快樂而已。
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自己未來能幹什麼。
那就朝著通才的方向發展吧。
先做好手中的事。
然後花一段時間,看一些提升思維的書,轉換思維,結合自己的現實情況思考自己的問題所在,遇到問題就套用思維理論去反省自身,日積月累,會形成自己的思維體系。
一周看一本書,隨手記點感悟,或者向他人轉述,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
學會運用一個軟件后,以它為工具,做自己喜歡的事。
日子久了,技能提升了,就找一個特別感興趣又能做好的一件事,深挖下去,成為這個方面的專才。
倘若,也沒能突破,我想你還是能在這個時代立於不敗之地。因為,在磨練的過程中,你所具有的這些特質,能讓你適應絕大多數的工作,過好想要的生活。
這的確是一個適者生存的社會。
問問自己此刻最想要的是什麼,然後去做,不要糾結,不要顧慮。
写于2017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