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心情

临帖心情

临《书谱》

一直想说说临帖的事情。

最近一年,常常独自临窗习书,一开始还有些紧张,怕笔画写得不对,怕运笔方法不对,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写字就不怎么专心了,常常会一边写字一边走神。好在我临帖也不带有什么明确的功利目的,只是借助于这样的方式远离尘嚣,体察内心而已。

比如说孙过庭的《书谱》,有一段纯用中锋,线条细腻安静,像午后的小溪。在他的生命里,在彼时彼地一定是会有过许多的矛盾与伤感的,但是就像这中锋迤逦而下的线条,岁月已经将这些毛刺都磨平了,所有的情绪都已经反渗入笔画的内里去了,所以表面上却是平顺的,没有一点涟漪的。但不知道为什么,随这样的笔触游走在宣纸上的时候,我内心底里却会有一丝丝的寂寞的感伤。我终于知道宋词里面所谓的“闲愁”,不过是生命中的种种涟漪最终酿成的一盅酽酒。我就这样沉浸在那样的感伤里面了。

也有时,字帖里的字,会有一些匪夷所思的弯曲,断续,或者细细小小的游丝,这个时候,我就会去想,那个书家究竟在那一瞬间遇到了怎样的心绪的干扰呢?或许是窗外一阵风吹落的一枚小小的花瓣,偶尔飘落在碧绿的笔洗里?也或许是一抹斜阳恰恰好投射在了纸面上,掩映出窗外梅树的暗影?甚至可能是一只小小的苍蝇,嘤嘤嗡嗡地扰了他的清兴。这个时候,你真的不需要去刻意模写那种震颤、断续,因为你没有办法走进书家的内心深处,感受那一刻他的喜怒哀乐的。——但是,这种悬想又总是让人神荡,仿佛那时所有的情扰,都惹到了今天的笔端。

再比如,王羲之的《兰亭》,有时候,你会发现笔画在交汇处俏皮地打上一个细细的圈,你若是照猫画虎(在这里应该是“照虎画猫”才对),是决计不能有他那般灵动的,所以,我的感想是,那时他一定是心醉神迷,放松而得意的。其实如果你再仔细去看,这样的俏皮的笔触只出现在前半段,后面这种自得的感觉就渐渐消失了……一个人如果对于起笔很在乎的时候,其实他的心思一定是在字上,但是一旦当他的思想、情感与书写的内容浑然一体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在意每个字的起笔了。这是我的经验。

许多人都说怀素的《自叙帖》是他喝醉酒的时候写的,线条恣肆盘曲,偶尔用尽全力,飞白草草,笔根着纸。但是,在我看来他的线条那么确定,那么准确,并不是醉意朦胧的人可以把控的。至于最后笔画放逸,也是情之所至而已。所以,这种没有意外,没有让人有戏剧性的发现的完美作品,有时候在我看来反而感觉寡淡了……

倒是一些碑刻,如《张迁碑》,虽然肃穆庄严,却在笔划之间有着一些调皮幽默的味道,比如那些歧出的笔画,堪堪要把字弄倒了,但是下一笔却又生生把字给救回来了。我不知道那个歧出的笔画是因为分神还是弄险,但是我能够感觉到后一笔把整个字救回来时,书家一定是得意非凡的。所以,我自己在临写的时候,每到此处也总是很开心的。

而更多的时候,我在描摹点划的时候,想到的往往是自己曾经的生活。一些我以为自己已经忘记的片段,会在某个使转或者顿挫的时候,忽然从心底里浮现出来。比如曾经见过一盏转角的街灯,在黄昏时候忽然亮了起来,比如曾经在一个阴凉的夏日走过一条斜斜的碎石路……又比如某年春天某个人忽然的来访……一个眼神,一次邂逅,一些在生命角落里的细细碎碎的记忆、感觉都会在这时候没有任何征兆的出现。甚至有时候,必须停下笔来,平复一下自己纷扰的心绪。——我也知道练字应该是心如止水的,练字就是为了修身养性的。但是,不知为什么,我就是做不到,每一个点划、顿挫或者是结构的乖僻,似乎都会引发我无尽的联想,复活我尘封的回忆,美好的、寂寞的、伤感的或者是滑稽的、沮丧的。蘸上墨,掭齐笔尖,展开宣纸,回忆如影随形,莫非我是真的老了,因为据说回忆是属于老年人的。——我的临帖毫无长进是确实无疑的了,因为在笔画临习的时候,我的心绪却在书家和自己的心情里出出入入,对于字的疏密、笔画的张弛,反倒是不遑留意了。

——好在,我练字本就着意于那点心情而已。这样想着,也变对着窗外飘飞的花瓣微笑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