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云见日暖心底
(社会心理学期中考试论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不刻在做着一件又一件的事情,而在完成一段或一件或多个接连的事情后,我们很自然的会对其进行思考,也就是所谓的对自己行为的归因。同样地,我们身处社会,身处人群之中,和人交往也是我们所做的一件又一件事情中的一部分,在交往的过程中,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也是一件非常自然的过程。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我们在想到自己或者别人的行为时很多时候会自问一句“为什么我或者他会这么做?”。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场考试失利了,会想自己为什么这次没有考好。父母批评这次考的不好,会想他们为什么要来指责自己。有人可能会说他们根本不会这么去考虑,考不好就考不好,骂两句也就骂两句了,已经麻木了,而这就是接下来要说的——归因态度对于内心以及后续处理问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还是拿考试失利举例,如果归因过程是考不好,因为自己就是比别人差,就是智力不行,考不好是自己本身能力不行,把一切原因归结到自己的实力上或者说是维纳提出的“能力”上,久而久之对自己的否定在潜意识当中会主动把归因这一个过程逃避掉,继而封闭了向上的通道,也就是沉沦在了僵化的现状之中。对于父母的责备,如果归因是他们不理解自己,只会责备,不停地唠叨,完全就是负面的评论,这么归因就是在给自己压力,最终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麻木,任凭他们责备,自己毫无所谓;要么爆发,积压太久的情绪难以控制。以上都是非常消极的归因,消极的归因会潜移默化地封闭自己,去逃避,去抗拒,去抵触归因,因为所得出的结论都指向着对自己不利的角度,从而使自己囿于“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的困境中,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抑郁、自闭甚至反社会人格。
但事实上“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固步自封实在可惜,学会积极归因就能很好地避免这个问题,进而展现我们每个人的闪光点,使世界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所谓积极归因,一般的理解就是把成功或者积极评论的原因归结于自己,把失败或者消极评论归结于环境。考好了是自己实力应得的,考不好是运气不好或者题目太难;父母责备是想着自己实力可以更好,而有些学术性的问题不理解那是他们不理解。总而言之,用白话来说就是把好的留给自己,把坏的抛到一边。可能有点主观偏执的隐患,但我们暂且不论,主论其对于塑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积极归因下,个人对于事件会保持着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时刻保持着事件掌控者的身份,成功归因自己,堆砌着自信,对后续保持着乐观,失败归因环境,不会过多的止步停滞,保持前进的脚步。久而久之,积极归因者会变得自信,愿意去尝试,有着“自己能做好很多事情”的想法,时刻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一个又一个的事件,可能会有盲目乐观、盲目自信的情况出现,但他的心理状态一定是非常健康的,毕竟他可以把众多摆在面前的障碍清除,也不会自己把领域外的障碍搬到自己面前,拨开云雾的世界,怎会不明亮?
而且积极归因者会自然的与其他积极归因者构建联系,消极归因会固步自封,而积极归因恰恰相反,他们自信,愿意去尝试,愿意去主导,也就会愿意去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去与伙伴沟通交流,双向奔赴下,一个团队中积极归因者的摩擦碰撞交流是会比一般关系多的,一来二去,积极归因者互相了解会更深刻,长期以往,积极归因者之间会相互勾连出一个关系网络,互相影响之下,群体氛围会变得非常积极向上,不将失败原因完全归结于群体自身,更多是互相鼓励、共同进步,而成功之后的喜悦会在互相赞美中变得更加令人愉悦。试问如此,心理怎会不健康?
所以,积极归因对于塑造心理健康就犹如拨云见日一般,吹散了阴霾,让温暖的阳光播撒在心里的每一个角落,沐浴着,积极、乐观、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