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孩子成为“标准件”

       昨天我跟一个朋友聊天,无意中说到了他同事家孩子教育成功的案例。同事家的孩子在上学的时候,经常被老师投诉,说他在课堂上容易走神,专注力不强,还多次在课本上画很多小人或者一些机械图案。被老师抓住,挨批评之后,仍然没有改变,依然在书上涂涂画画,因此学习一直都不是特别理想。老师也因为这个事情跟孩子妈妈交流过很多次。一开始妈妈也很忧心,不过她可贵的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她并没有一味地指责自己的孩子,而是帮孩子分析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小建议,告诉孩子在课堂上该怎么样培养自己的专注力。

       当然,最关键的是,妈妈从孩子涂涂画画的这些图案中发现他惊人的想象力,用图画讲述故事的叙事能力。所以,她接下来在假期或周末,经常带儿子去参观各种美术展览,还和孩子交流他对画作的想法和兴趣,甚至买了很多著名画家的画册,让孩子学习临摹。发现孩子对绘画兴趣很浓厚后,她还跟老师进行了沟通,希望老师能够在课后的兴趣特长培养方面,对孩子多加鼓励,在课堂上也适当允许孩子偶尔犯点小错误、偶尔走神。后来,这个孩子在老师和妈妈的共同帮助和鼓励之下,走上了绘画的道路,通过专业的学习考上了美术院校。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插画师,工作上也小有成就。

       听到朋友说的这个故事,我当时第一感觉很惊讶,第二也很触动。我想,如果“问题孩子”出现,到底是我们家长的教育出了问题,还是孩子出了问题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统一标准,扼杀所谓“问题孩子”的天赋、天性和特长。而当我们能够放下孩子成长的“标准答案”,不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去比较,放下这种执念,就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原创。

       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不是修理孩子的“木匠”,而是成为“园艺师”,他们成长的观察家、助力者。

       这也让我想起了之前我教过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孩子的故事。我曾经带过一个性格偏内向的女孩,平时人前不爱说话,做事总是有些胆怯。但她非常喜欢阅读,而且很擅长用细腻的文字表达,写出来的文章很有思维深度。另外,班里还有一个很聪明但特别好动的男孩,他做事情很灵活,在班级里很有领导力和号召力,动手能力也很强。只是平时学习不是特别踏实,有时候有点粗心,考试成绩起伏很大,父母对此很担忧。

       对于这样两个性格和表现完全不同的孩子,当时,我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交流过多次,就他们的情况也进行了具体分析。后来我们达成一致,决定支持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而不是一味的补短板。对于那个女孩,我们除了鼓励她大胆表现表达自己外,更多的是鼓励她、支持她继续阅读,让她经常把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写成文章。她的妈妈还很用心,把她平时的作品收集起来,做了一本小文集,这让孩子很有成就感。后来,她上大学时果断选择了文科专业,现在从事广告创意设计,工作很有成就感。对于另一个男孩,根据他在群体中很有号召力的特点,他的妈妈不但特别支持他参加学校里各种活动,还让老师给予他机会,在班级活动中配合策划组织。假期里,妈妈还会带他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让他进一步得到锻炼。当然,在他学习粗心失误时,也多可能多给予一些方法的指导,但不会纠结于他一次两次的成绩的下滑。慢慢地,孩子的学习基础也越打越牢,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和发展。现在,这个孩子进入了体制内,在单位的发展也是如鱼得水。

       像这样两个不同的孩子,虽然他们的特点不一样,但只要能发现他们最专注、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优势和长板,给予支持和保护,他们后续的成长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实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以上孩子的案例,我们会发现,要让孩子成长顺利、将来取得成就,关键是要在他们年少时,帮他们捕捉到自身的特长和优势,也就是独属于个人的天赋信号。其实,这种天赋信号并不难发现,通常就藏在孩子平时的热爱和专注力中,并不一定是一张成绩单就能决定一切的。在平时,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观察:

第一个,留意孩子最废寝忘食、能忘记时间专注去做的事,这很可能是他的兴趣所在,也是他的心流时刻。比如他沉醉于阅读、痴迷于不按说明书搭建乐高模型,或是酷爱运动并享受其中,这些都是天赋的信号。

第二个,看孩子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是否不放弃、不服输,有钻研精神和内驱力。比如做手工反复改进、越做越好,这种韧性也是宝贵的天赋信号。

       另外,孩子在玩耍或无聊时自发创造故事、游戏,这种在自由空间中生长的创造力,同样是值得关注的天赋信号。

       当我们发现了孩子的天赋信号,家长们要做的就是从发现到成就,对孩子进行精准灌溉,核心是支持他,而非控制他。具体可以这样做:

首先是提供适宜的土壤。根据孩子的兴趣提供支持和资源,比如喜欢运动就多陪他参与,有深入需求就参加各种社团、兴趣班,进行专业学习;若孩子后续发现兴趣转移,也不必强制坚持,理性甄别真正的天赋所在。

其次是做孩子成长的脚手架。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提供资源、鼓励和陪伴,但让孩子主导完成任务,体验从“不会”到“胜任”的过程,在克服困难中收获自信与成就感。

最后是宽容看待试错。孩子的错误和失败有时是他成长的最好养分,我们要引导孩子思考失败中的收获与改进方法,让他们明白犯错不可怕,避免重复犯错才是关键。

       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探究之旅。作为家长,要拥有园艺家的思维。无论孩子是娇艳的玫瑰,还是朴实的灌木,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时的风雨,通过观察、发现、帮助与成就,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茁壮成长。父母最大的成就不是让孩子成为我们预想中的人、按预设轨道发展,而是发现他们的个性与特长,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如果我们都怀着敬畏和欣赏的心情去对待每一个孩子,成全孩子的每一种可能,那么每个人都能成为独一无二、充满无限可能的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