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的这句话,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解释,那就是:只相信眼睛看得见的东西的话,那火箭永远上不了天。
2002年,马斯克创立SpaceX时,航天领域被国家机构和军工巨头垄断,私人造火箭被视为痴人说梦。他后来回忆说:“我最初以为造火箭应该不太难,毕竟美国几十年前就登月了。”现实却给他上了一课:求购俄罗斯退役导弹被嘲笑,招募顶尖专家遭拒绝,连最基本的火箭推进原理都要从头学起。
如果以“现有能力”衡量,他早该放弃了。但马斯克却重头开始干:不会就学,错了就改。他啃完《火箭推进原理》,深入每个技术细节,与工程师共同攻坚。经历三次失败,公司濒临破产后,2008年9月28日,“猎鹰1号”终于成功入轨——民营造火箭的奇迹就此诞生。
这就好比学骑车。谁都不是生下来就会骑,都是摔了几次之后,突然发现能骑出去了。能力是在行动中长出来的。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得到CEO脱不花身上。高中辍学后,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广告公司前台。当公司需要向客户提案时,她连“提案”是什么都不知道--在那个那年代,同事们也不会。但是脱不花想的事:“什么东西还能学不会?”
于是她主动联系仅有一面之缘的北京奥美总经理,争取到一次突击辅导,最终凭借出色的准备老板指定跟随他一起去做提案。虽然那个项目未能拿下,她却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为公司争取到后续合作。
从“不会”开始,她一步步成长为销售与管理专家。
现实中,太多人困在“能力陷阱”里:“我英语不好,所以不参加国际项目”、“我不懂管理,所以不当负责人”。他们说得没错,但把因果关系弄反了——不是因为有能力才承担,而是因为承担了才获得能力。
卡罗尔·德韦克提到的“成长型思维”概念,与稻盛和夫的理念不谋而合。拥有这种思维的人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培养,他们更愿意接受挑战,在困难面前坚持更久。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则认为能力天生注定,遇到挑战容易退缩。
如何打破“能力判断”的局限?
首先,用“可能性思维”替代“可行性思维”。面对新任务,不问“我现在能做吗”,而是问“我需要什么才能完成”。
其次,接受“进行中”的状态。允许自己从60分开始,因为60分到90分的路,远比0到60分容易走。
最后,把大目标切成小台阶。小胜利积累信心,信心又推动能力增长。
从“不能”到“能”的路上,每一步都在重新定义你是谁,以及你可能成为谁--这或许就是稻盛和夫给我们的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