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这篇文章发布不久就刷爆朋友圈,同时被各方声讨。虽然我没有看这篇文章,但从标题不难猜出文章主旨是:别人都多厉害了,你还这么怂。
现在该文章已然成了贩卖焦虑的代表。如今风头已过,冷静下来的人大概也能想明白:这篇文章在焦虑上没讲错什么。
是的,我觉得这篇文章是对的,现在这种贩卖焦虑的文章虽然很多,但讲的都是事实。无论大家如何讨厌这篇文章贩卖焦虑的行文,焦虑都不会因为讨厌或者无视就自行消失。
焦虑源于欲望
人的焦虑不是别人给的,是来自自己的欲望。而欲望是信息化社会,最无法逃避的东西。是海量的信息,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讲这些机会更像是水中月,镜中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落差之下,很多人于是陷入焦虑。
这些焦虑在欲望中滋生,在交际圈的攀比中放大,在一篇篇文章中被引爆。引爆过后,又有反对的声音来灭火,来安抚。虽然这些文章同样是为了赚钱的打赏文,但毕竟走的是“安抚普通人脆弱的内心”的路线,满足了大众通过诋毁文章来逃避现实的需求,因此颇受大众认同。然而来来往往的风不断吹,大多数人就只能在各种洗脑文中死去活来。
这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既然焦虑来自于欲望,根本解决焦虑的办法就两个:要么控制欲望,要么满足欲望。
很多公共号在呼吁的:人要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确,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更容易正视并控制自己的欲望,所以能减轻甚至消除自己的焦虑。
然而人是社会人,每天打交道的更多的还是普通人。自己洁身自好容易,拖家带口让一家子都有独立思考能力,都能控制欲望,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似乎就不那么容易了。
要能说服一家老小,并且能让一家老小不被说服。除了言传身教还得别人信服。这样的话语权不可能是凭空来的,往往还是要靠实力来证明的,或多或少。
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减轻焦虑既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来抵制焦虑贩卖商的狂轰滥炸,又要加强经济建设为精神文明构造强大的物质保障。
然而我觉现在的焦虑只是开始。
焦虑只是开始
韩寒说这篇文章简直是在制造恐慌,可我觉得这篇文章还不足够令人恐慌,因为我读过更令人恐慌的。
一个场景:2067年,80岁的小明办理了退休,确实老了,自己的DNA健全程度越来越差,疾病和癌变始终伴随着他。虽然寿命快到了,可是家里还有110岁的老娘要赡养,自己买不起延寿的药物,更换不起器官和身体,只能慢慢走向死亡。公司里的健身房,癌症痊愈后的董事长还在美女教练的陪伴下举铁,110多岁的人了,花了15亿更换了心肺,注射了 1针2000万的抗衰老药物,如今看起来和50岁的人差不多。
上面那段话出自这里 这篇文章2017年就发过一次,当时还没这么耸人听闻。
信息化带来了水月镜花的机会,也带来看开眼看世界的机会。我们能看到的不仅有挣钱的机会,还有挣命的机会。虽然文章有些夸张嫌疑,但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就是未来的雏形:现在的医疗资源的差距就是寿命的差距。
小地方的医疗条件和大城市医院是不可比的。而且这世界上还有更好的医疗设备和资源。有些甚至是还在研制中没有上市的药,有资源才能搞来,虽然不一定能救命,但总归多了一线希望。而这一个个救命的希望也是一台台钞票粉碎机。在以前,面对绝症人们要面对的只有绝望和悲痛,而如今却还要经受现实和良心的煎熬:一边是包含期望目光的病床上的亲人,另一边是临近崩溃的家庭,甚至不止一个家庭。然而最痛苦的可能却是倾家荡产负债累累依然回天乏术!
资源永远是有限的。现在还只是焦虑,将来可能就是煎熬。
所谓的尊重平凡,未必不是懒惰的借口。以前的智人是要凭本事生存的,而如今人们可以凭福利生存。前者靠自己赢得地位,后者靠别人施舍地位。
一旦依赖了别人,就会有没玩完没了的“身不由己”。就像现在的叙利亚,联合国五常都保不了它,甚至还要打它,它或许几百年都再无翻身之力。
焦虑不是别人贩卖来的,是生命与生俱来的。生命生下来就是竞争,不想惨烈地竞争,可以强大内心愉快地竞争,但不能不竞争。
面对这样的未来,拿出命来拼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