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很多方法都是基于心理学理论。特别是“心理动力学”的假设,认为人类是惰性的有机体,只有被需求和欲望推动的情况下才有动机。因此管理学经常强调,如果你要理解人们为什么会做事,你就必须首先理解他们的动机,而要改变人的行为,最根本的方式也是改变他们的动机。不少管理者在观察员工行为时,常会陷入他在想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的动机是什么,自觉不自觉的扮演“心理学家”的角色。但是,世界上不存在业余心理学家。心理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复杂度高、准确性难以评估等问题。而且,要成为以为成功的管理者是不需要成为一名心理学家的。
人们都在做自认为正确的事。每个人通过个人构建系统来观察、分析这个世界,他们从面临的选择中做出自己而言最佳的选项。甚至有些你认为毫无逻辑的行为,在他看来是确信无疑的必然选择。我们甚至可以用目前的认知能力和判断水平,对十年前发生的一件事做出跟当时截然相反的选择。换句话来说,员工不会故意做蠢事。如果出现问题,可能仅仅是员工的知识结构或认知能力问题。对动机“读心术”式的探究,会阻碍管理的有效性。其实动机和行为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正确的做法是,不能按照你认为的可行方案,去分析员工的行为;要按他们眼中的可行方案来解读他们的行为。具体分析是认知层面问题、知识结构问题、还仅仅是经验不够的问题。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 给与必要的提示,帮助他打开视野、扩展思路,往往比探讨他怎么会这么想?他的想法很奇特,他态度有问题等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