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生活在乡村,别说书了,连纸张都是无比匮乏的。一些用过的旧课本,奶奶总会跟我要过去,用来夹鞋样子。那鞋样子也是用跟别人要来的烟盒子剪的。
因为书的稀有,书在我的童年里显得尤为珍贵。偶然得到一本课外读物,兴奋不已,害怕别人随时会要求归还,也害怕书里的字会自己长了腿偷偷跑掉,总要先把内容抄写在本子上,据为己有之后,才敢放心大胆的阅读。
那时的读书,自然就是聚精会神的读,废寝忘食的读。如蚕啃食桑叶一般,要把书里的内容吃熟了,吃透了,吃得滚瓜烂熟,信口拈来了,才肯放下。那是一段完全专注于精神世界的时光,可以让人暂时忘记现实里的饥寒交迫。
对于童年的我来说,书是一个不曾谋面的知己,书是开启另一个世界的钥匙,书像一盏明灯亮在远方,指引我走出大山,靠近光亮。
上大学后,学校里最宏大的建筑就是图书馆。记得我第一次走进去时,好像走进了璀璨星海,那么多的书分门别类的排列着,科学、文学、历史、美术等等应有尽有。站在图书馆中央,就像站在无数的光亮中,我激动的难以自持。何况,这些书都是免费借阅的,这么好的资源,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
整个大学时光,课余时间我几乎都泡在图书馆,我在《黄帝内经》里读到基本的养生法则,在《平凡的世界》里读到父辈经历的那个年代,在《瓦尔登湖》里读到自然农耕的生活方式。
书开拓了我的视野,教会了我技能,陶冶了我的情操,也启迪了我的心智。正是那些阅读过的书,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让我形成现在的性格和品格。它亦师亦友,会在我失落的时候给我以鼓励,也会在我孤独的时候给我以陪伴。
好的阅读习惯是从小培养的,阅读量也是慢慢积累的。你能看到多广袤的世界取决于你读了多少书,走了多少路。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当今这么便利的借书环境里,珍惜资源,利用好资源,和孩子一起去图书馆借一次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