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马虎”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是学习、生活中最不值得一提的小问题,是他们走向精细必不可少的提示。成年人如果不曾忘记自己也曾幼小过,就不应该忘记自己也曾马虎过,回头想想自己的成长,到底是严苛的责难让我们立即变得细致,还是宽容和时间帮助我们慢慢完善?
小时候看过一个故事,说某乡镇来了一位江湖医生,称其专治罗锅,百分之百能把驼背弄直了,不直不要钱。有家人的儿子自小驼背严重,带来医治。江湖医生的工具是两扇门板,方法是把病人夹在门板中间,再找两个大汉在上面用力一压——病人的背确实直了,不过气也断了。病人亲属不答应,要告官府,江湖医生辩解说,他只管治罗锅,不管断不断气。
没有人认为这样荒诞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真会发生,事实上,夸张的寓言在现实生活里从不缺少照猫画虎的对应,就像“皇帝的新衣”古今中外一直上演着一样,“门板治罗锅”也处处发生着,尤其在教育中。用不管不顾的错误方法来强行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就是典型的一种。
一个在学习上没养成思考习惯和探究兴趣、不自信或一直马虎的孩子,你能指望他学业出众吗?
儿童的“马虎”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是学习、生活中最不值得一提的小问题,是他们走向精细必不可少的提示。山路本身不是顶峰,想要到达顶峰,山路上的跋涉一步都不能省略。一个孩子,只要心理正常,都有自我完善的能力。成年人如果不曾忘记自己也曾幼小过,就不应该忘记自己也曾马虎过,回头想想自己的成长,到底是严苛的责难让我们立即变得细致,还是宽容和时间帮助我们慢慢完善?我们说某人具有某方面天才,只是意味着他有这方面潜能,并非一出手就能达到完美,所谓“出手不凡”也必须有相关经验的积累,儿童则更需要这种积累。
教育家杜威认为,习惯的养成是由于我们天性所原有的可塑性。儿童的可塑性完全不同于泥巴或蜡的可塑性,它并不是因受外来压力就改变形式的一种能力。儿童的可塑性必须以他自身从前经验为发酵剂,经验中的成功或失败作为一种成长训练,催化了儿童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没有这种力量,获得习惯是不可能的。①
当然,有的孩子确实表现出一以贯之的马虎,这应该和天性有关。孩子与孩子间确实有差异,不同的表现背后有不同的原因,天赋和训练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因素。它是由不得孩子自己决定的,也不需要用人力进行过分的改造。孩子原本该是个天才的画家,你却一直训练他把数学题做到最好,到头来很可能他数学学得很平庸,绘画天才也没了,这到底是教育的成功还是失败?不成熟的生物都有很强的调适能力,不成熟的儿童当然可以适应家长不许马虎的要求,但这种习惯是以消灭正常天性为代价。
把培养习惯做成强制习惯,常常反映着成年人缺少对儿童的体恤之心。这种不体恤,在教育中随处可见。
比如有些家长,他们很在意上幼儿园的孩子能不能做到上课时乖乖坐着不动,认真听老师讲课。他们并不在意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了多少“知识”,在意的是孩子能不能养成上课认真听讲和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并认为这种“好习惯”如果在幼儿园没养成,以后上小学、中学就很难纠正过来。也有家长不希望孩子一会儿玩这个,一会儿玩那个,要求在某个时间段只能玩一种玩具或看一本书,以期培养“专注”或“爱钻研”的好习惯。
“心智习惯总要形成,不论其是好是坏。”①习惯的培养如果不是首先基于接纳,而是首先急于改造,损害几乎是必然的。因为人不是物,人是有灵性的,一个人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潜藏着无比丰富的独特性。遵循规则的开发和建设会让其焕发生机,不尊重其天性的胡乱开采只能导致生态失衡。
总之,习惯无处不在,无论好习惯还是坏习惯,没有一种习惯会孤立存在,习惯的对立面也是习惯。门板治罗锅的短视行为在教育中最应该避免。好习惯的养成,首先是理解的问题,然后才是培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