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假期,王姐因为送钙片的事,来到了家中,她突然的上门都不给我留做“表面功夫”的时间,家中凌乱不堪。也罢,乱才是我的生活状态。
在那段朋友圈流行着“断舍离”的日子里,我咬着牙进行过一段时间的家务收拾,无奈那感觉太痛苦,跟王姐聊起这段经历的时候,她也只是说了句“知道离做到还差一大截呢。”如果知道一个东西离学会一个东西差十万八千里的话,那么学会一个东西离能合理有效的使用它差了可能有一光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易行难。
从买菜、做饭、吃饭直到她回家始终都没有开口聊“收拾”这个话题。智慧如她,用一本书的理论让我觉醒。
说到收拾,我们首先得了解什么是收拾。虽说平日里,嘴里常说把房间收拾干净,我所理解的收拾就是把物品摆放整齐,桌面,椅子擦拭干净,床铺折叠整齐,仅此而已,并不明白收拾的真正含义。而山下英子在她的《断舍离》书中这样定义收拾的:
“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跟我一样,大吃一惊?对照着这个定义,回想平时的生活,恐怕大多数人都是在漫不经心地收拾,从来没有考虑过“当下的我”与物品真正的关系吧。
收拾家务还有另一种说法---大扫除,这个动作简单地用三个字概括为:断、舍、离。只是在我印象中只有过年那会才有大扫除这个说法,这跟我的生长环境有关,可如今物质过度泛滥的时代,尤其是女人,谁的衣柜里没有几件未扯标或才穿过一次的衣服呢?这样的话,每天都要做扫除。用断舍离清除掉生活中不需要的东西。
断什么?断绝发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什么?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什么?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这里要搞清楚的是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这是一种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取舍选择物品的技术。我们要做的思考方式并不是“这东西还能使,所以要留下来”,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 ”。主语永远都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在现在。现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就必须放手,只选择必要的物品。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最终实现对自己深刻、彻底的了解,并接纳最真实的自己。
有多少人跟我一样,一做家务就头痛,能拖则拖。如果今天我告诉你收拾家务可以发掘出自己的魅力,你愿意尝试一下吗?
人生和房间有关系吗?
有吗?肯定有,至少我们每天都要在里面活动。“那么,你的房间干净么?你自己说。”我想这是王姐那天最想跟我说的话。其实还有句更重要的话:整理房间就是整理自己。我在实践过程中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要有所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扫除就是清理负能量,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内心创造空间
日本有位作家说:“房间体现了居住者的人生”。房间里有人的内心散发出意念的能量,在人居住的地方或者人聚集的场所,都会形成人们意念的“磁场”,那些场所也会散发出磁场的能量。 所以当你内心充斥着嫉妒、烦恼、不安、猜疑等负面能量的时候,这些能量就会形成负面的磁场。
有一句俗语叫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说“相似的事物会自然地相互影响、作用”。负面能量的磁场会吸引所有的负面能量和厄运。然后,这些脏场所吸引来的负面能量会进一步影响你的内心,更增加你的不安和烦恼。
哈佛商学院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一个现象:幸福感强的人,往往居家环境十分干净整洁。
消除内心的负面能量
“真我”不是在外界的某处能够找得到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强项和优点,有着属于我们自己的闪光点,你的闪光点不是在外面的某一个地方,而是沉睡在你的内心。
对房间进行清扫的同时,你内心的负面能量也会被清除,你开始闪耀属于自己的光辉,此刻,正面的乐观的想法也会融入你的身体中,这就是所谓的:去除负面能量的扫除力”。
每个人都有幸福的能力,这是与生俱来的。多么熟悉的一句,学习时听了不少老师说起。如果你内心堆积情绪或者郁闷的时候,,不妨清扫下你的房间,或许清扫的过程中你就能豁然开朗。
从小到大,学的都是些道理,关键是问题来了,才发现这些道理是没有什么用的,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只有觉醒,才能让你开始新的人生路,人是从觉醒之时发生改变的。
人创造了空间
肚子饿了就会去做饭,做饭的场所是厨房;做好的饭菜在餐厅吃;和家人一起放松的地方是客厅;困了睡觉的地方是卧室;想方便的话要去厕所;想洗澡的话去小浴室。因为有了人的意志和行动,空间才会产生,重要的一点不是改变空间自身,而是改变你的人生。那怎么进行断舍离式的扫除(收拾)呢?
没用的就扔掉
别人送给自己的东西,虽然用不着,但也丢不掉;某样东西,总觉着迟早有一天能派上用场,但那一天直到今天还没有到来;明明知道这个东西毫无用处,但一直放在那儿不想扔......
原来,我们的生活里竟然充斥着那么多没用的东西,一般它们占据着家中八成的空间。
说到底,堆积着的破烂儿代表着“良心不安的聚焦”“担忧的聚焦”。
我们先来看看良心不安吧。总是以“总有一天说不定能用得上”之类的借口,就那样把东西放在一边不去处理,在这样的过程,我们会不停地自责,不停地找借口,不知不觉就耗费很多的能量。这种行为就好像是自己狠狠地揍自己一顿,然后再给伤口贴上创可贴一样,让能量慢慢地流失。
“干脆扔了算了。”虽然有时你会这么想,但有些东西就是觉得很可惜,舍不得扔,比如有天逛街一时兴起,看着一件衣服还不错,关键在打折,买了,花了好几百块,有点贵,而且还没穿过几次,买的时候花了好几百,这个事实总是一阵一阵地涌上心头,把自己完全逼回去。话虽这么说,但这件衣服也确确实实不会再穿了。还有,孩子小时候走外婆家,给买的玩具,鞋帽等,现在根本没有玩,也不会穿,可它们依然稳稳地盘踞在家里,相信很多家都有类似这种玩意儿吧。以前骑过,如今早已灰尘厚如山的滑板车,可是因为想着哪天孩子又想骑了呢,又嫌麻烦,于是懒得去扔。这些都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把能量留给未来,让未来去处理。可这些东西留了下来,反而会强化这些东西所包含的回忆和能量,给人造成混乱。
诸如此类的东西,就是关系轴或时间轴错位的产物,我们把轴线错位在物品与他人,不确定的未来的已经成为过去的过去上。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扔掉,就是“舍”,就是把用不着的东西扔出家门,彻底切断它们与自己的关系。
不为虚荣撑门面
剩下的占据两成空间的物品,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东西。这些东西就算放得很乱,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这些东西与自己是有切实的关系的。比起凌乱,堆积了聚焦于过去和未来的物品才是问题。
聚焦于现在的物品也可以分为几类。每天使用,每个月用一次的,频率更低一点的还有每个季度、每半年、每年用一次的,或者还有只在婚丧嫁娶等典礼上使用的东西,我们可以粗略地把它们分成“日常”和“非日常”两类。也就是说,并非使用频率低就不会和人产生切实的关系,那类使用频率低的物品,也必须仔细看明白再收起来留用。
不过,我常常整个冬天都把夏天用的电风扇,游泳圈不合季节地放在外面,类似于这样的情形,还是要警醒一点。
此外,往家里带东西的时候,我们把购买的焦点放在非日常的东西。比方说,我母亲和婆婆会为一年也回不了家的子女、亲戚,或偶尔来小住一下的朋友特意买了一套碗具和被褥。自己用的碗具和被褥却很少很旧。
不要留有“客用”这种观点。自己很喜欢,同时一直在用着的东西,拿给客人用就好了。因为平时在用的东西,都是经过自己精挑细选的好东西,给别人用也挺好的。为一年一次,甚至是几年一次的事情花钱,这说到底不过是虚荣罢了。如果按照一年只住两个晚上来算,就等于是在365天中两天花费过分的精力。其实,大部分客人来住的时候,都不会有“我想用客人专用的好餐具,好被褥”的想法。所以,不用为了虚荣而硬撑门面,自然地招待客人就是最好的。
可见,收拾也是门学问,有空没空收拾,收拾,就收拾出一个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