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德国作家韩炳哲的《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一书
这是一本篇幅不长却足够引人深思的书,但是其中的一些哲学观点以及学者和学者之间的一个对话,使得这本书又看起来深奥难懂。
作者首先就在前言部分发问:身处于数字媒体化时代的我们,对技术的依赖和痴迷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和影响,会不会如麦克卢汉所言“我们变得麻木,又聋又哑又瞎”。
数字化信息交流和网络社交平台是如何占领并且影响着我们的现实生活,而我们又是如何身处于其中。
书中探讨了网络暴力、全景监狱、信息倦怠等问题,就网络暴力这个话题而言,作者探讨了“姓名与敬意”之间的关系。
姓名是个人社会身份的一个象征,与姓名相伴随的是责任与承诺。知道他人的姓名,意味着我们了解他人的身份、地位、学识等等,从而使我们的社会行动更加的谨慎,也就是作者所言的“保持对他人的敬意”。
但是互联网的匿名性交流降低了社会成员个人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数字化交流让人不顾一切地发泄意见和情绪,情绪化的表达藏在数字匿名性之下肆意传播开来。互联网中网络暴力的盛行也在表明,躲在技术的“保护伞”下,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相互尊重、失去敬意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有保持距离的交流媒介。
但是事实表明,无论情愿与否,我们已深入群中。这个群,依托作者所言,认为是没有灵魂的数字个体所组成的“数字群”,在这个由个人汇集而成的新的群体里,个人失去了自己的特征。
由于数字化带来的社会分割,曾经拥有团结能力的“我们”正在逐渐消失,从而使得社会的整合与转型困难重重。
因此,我们仍需要去探讨在数字化信息交流中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又让我们失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