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好激动,凌晨四点就醒了,“学习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动力,昨天才做了核酸,今天再来上海,也不管回宁后是否影响自己的工作安排,“做好当下”,当下开学了,即使有线上同步,也义无反顾地跟随着心的方向选择地面学习,体验和感受真的不同!
再见到亲爱的同学们,似乎没有什么变化,却又感觉到许多的不同,再听同学们的自我介绍,对号入座和深入认识了亲爱的同学们,感受到大家的进步和成长,感受到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做自己。我也是。开学时自己的表达忐忑不安和害羞,一个学期过来,和同学们的一周三次的读书会以及群里的互动链接,多角度地看到了自己,同时在做着分析疗愈,新的学期伊始,再表达自己,能自然而然地自由联想和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状态,没有脸红没有胆怯没有自卑感,是我的变化,我感觉到自然和谐地和同学交织着,他们眼中有我,我眼中有他们。
上学期案例讨论的老师开始讲理论,对理论的懵懂无知只有在老师的深入浅出讲解中,结合大家的案例来理解定义和概念化,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是我的难啃的骨头,老师说克莱因对于“死本能”“被迫害焦虑”-抑郁焦虑(害怕客体伤害)-偏执分裂焦虑(害怕伤害自己)的阐释是和弗洛伊德理论不同之处,令我对元理论的好奇和深入学习的兴趣,老师推荐的必读书目又列入书单,学无止境;技术课老师迟到15分钟,大家很多自由联想,想要“攻击老师”-可爱的宝宝们。老师进来后直奔主题“大家思考一下,结合自己的案例讨论澄清和面质”~来访讲的内容咨询师是否听懂了?咨询师传递信息,来访回应是否真的理解?“无论你多专业,也无法改变来访的症状。”“发现逻辑不通时,需要澄清。不要放过细节。”“面对来访的真正困境-语言无法达到的地方。来访的症状大都是转移-无法面对自己的感受。无法做出负责的选择。”“外化”“以己度人”“隐喻”-来访怎么说别人,就是在说自己。把来访放到助人的位置-避免羞耻,提高自尊感,把来访从弱势中升华出来。“我,老虎,兔子-自由联想。”
“当来访说出来时就好了-弗洛伊德”。
案例讨论课换了新的老师-怀特学院的人际关系流派,字面都理解,实质都陌生,非常好奇这个后现代流派的督导师,感觉到亲切,抱持,关系的链接,每个人再次重新自我介绍,在表达中感受到大家日新月异的变化。流派的设置和理解,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风格,我看到了人性的共性。
谈论性讨论性的话题,是我的梗,是我要去觉察和自我挑战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