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做客“方木读书”,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认知觉醒”。。
之前我们聊的更多是对自己的内在认知,后面我们主要讲方法。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也叫分心,做着A想着B。孩子洗完澡,方木夫人会让我帮她拿孩子的纸尿裤,衣服,屁屁膏啥的,我就总会忘一两个东西。过去上课时,听着听着就会走神,想一些天马行空的东西,等再回过神,都不知道讲到哪道题了。
分心的主要原因是一是觉得当下太无聊,想追求更有意思的事;二是当下太痛苦,于是追求更舒适的事。(暴露了。。。。)
读过我写的认知觉醒第二篇“你好,我大脑的三个合伙人”,在这可能就会抢答了,这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作用,也是人性的弱点。
没错,这就是读书的意义,让你能透过现象找到本质。当我们在做不感兴趣的事而又不得不做的时候,虽然身体要去做,但思想早已飞出去追求心中的舒适和快感。
作者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分心这种行为,将专注力分为行动和感受。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会说一句上课要注意听讲,这句看似口号式的道理,往往就是真谛,可惜我等到上班才明白这个道理。因为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就需要课后更多的时间去弥补,但我们截止到高考,我们在课堂的时间远远大于课外时间,所以如果我们长期无法专注于课堂,那只能靠成年吃生活和工作上的苦来慢慢弥补上学时的苦。所以这还是一个先娱乐还是后娱乐的道理。
作者说人类情绪和能力优劣的根本差异主要来自于注意力的差异。有的人必须在理想的环境中才能更好的工作和学习,我在平常写东西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干扰,别人在旁边聊天,我的感受就容易被带过去,导致浪费很多效率,所以我更喜欢晚上进行写作方面的工作。而情绪和能力上强大的人,能够主动屏蔽干扰,选择需要的信息并沉浸其中,有的人还会故意在嘈杂的环境中锻炼自己,达到深度沉浸的状态。
那我们普通人又如何获取深度沉浸的能力呢?
一是把感觉收回来,说白了就是去感受你做的事,让感受回归行动,比如你在走路,你就去感受你走的每一步,感受你左右的摆臂。比如你在给孩子讲书,你就去感受书本上的每一个字,每一张图,去感受孩子的眼睛,孩子每一个表情,所以我们说身心合一,不仅要专注当下,更重要的是享受当下。
二是明确目标,极度专注的做某事。要先制定计划,训练的时间我们可以先选短一点,比如每天读半个小时书,我们就努力心无旁骛的去读书,去感受每一行字,读完聊聊感受。同理,要引导孩子专注于某件事,吃饭就是吃饭,学习就是学习,不要在孩子吃饭的时候说别的事,不要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一会送个水果,一会送个牛奶,一会跟他聊几句,这不利于专注力的培养。
三是训练专注力要积极反馈,比如告诉他学习之后可以有游戏时间,从孩子来讲就是给予他感兴趣事的反馈,反馈可以围绕孩子兴趣爱好来,孩子平常喜欢做什么,训练完你就可以承诺他去做他想做的事。
四是要始终在拉伸区训练。一味重复已经掌握的事没有意义,但挑战太难的任务也会让自己感到挫败,二者都不能使人进入沉浸状态,最好的状态应该在二者之间,有想法但需要动脑子才能完成,这样最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做完一件事,感觉很累但很充实很有成就感,说明你已经在飞速成长了。
作者说从“聚焦”走向“卓越”,需要大量的练习,“正确的方法”加“大量的练习”造就了天才。既然我们已经掌握了方法,那就赶紧制定计划,去行动吧。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大家转发,分享给身边需要的人,或在评论区或私信与我交流,让我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