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敏的孩子刚上二年级,成绩却越来越差,听写几乎零分。想尽各种办法、万般无奈的小敏带着孩子去医院做检查,几家医院的诊断结果都显示孩子注意力缺陷。
小敏实在没法理解,明明可以专注看动画片几个小时的孩子,怎么会注意力缺陷?
要清楚什么是注意力缺陷,我们先搞清楚注意的两种形式:被动注意和主动注意。
被动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换句话说,被动注意的引起和维持只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它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当刺激物具备一定的新异性,比如具有异乎寻常的特性时,比较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公园里着装美丽的汉服女子,或者大街上身高两米的女子,都会引起被动注意。
刺激物具有一定强度,或者与背景相比强度较大也容易引起被动注意。郊外火车一声鸣笛会不由自主吸引我们的目光;安静的房间里滴答滴答的水龙头也会让人们不胜其烦。这些都是被动注意,我们只是单纯被吸引,并没有主动意识参与。静止背景下运动的物体、空荡荡屋子里的小凳子……它们容易引起注意,也是同样道理。
被动注意是动物都会有的注意。对着闲逛的野猫大喝一声,它会赶紧溜走,因为注意到了身边的威胁。
主动注意是有预定目的的,需要意志努力。
因为想当翻译官而专注于去背单词,因为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专注于刷题,这些都是主动注意的表现。
良好的习惯以及对固定组织和活动的依赖,也容易引起主动注意,比如一个生活中随意的人,在工作时间内能专注工作。
主动注意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主动注意的能力称之为注意力。
小敏的孩子不能背出完整的单词,却能专注于动画片好几小时。因为动画片中含有太多吸引人注意的元素:艳丽的色彩、夸张的声音,移动而热闹的场景,等等,这些都不需要更多的主动注意。
而背单词很枯燥,靠被动注意是无法完成任务的。换句话说,仅有被动注意,而主动注意不够,这就是医学意义上的注意力缺陷。
注意力缺陷当然缘于意志力不足,但人类意志由大脑前额叶掌控,个体发育有差异,这不是本文探讨的内容。我们关注的是,在同一个体下,怎样更好地提高注意力,也就是主动注意的能力。
被动注意和主动注意中间有一个灰色地带,这是教育的契机。
相同刺激下,人们并不总是有着相同的反应:小时候看了太多恐龙绘本的孩子们,更容易注意到公园里静止的恐龙雕塑;一个心事重重的人可能会对满园春色视而不见,而一个心情愉悦的人更容易注意到公园里各种美好的瞬间;路边的宣传画,有人只记得宣传内容,而有人会注意到插画。这些注意既是被动注意,又是主动注意,因为它一方面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另一方面又取决于个体过去的经验、情绪状态和兴趣爱好等。
换句话说,当刺激物对个体有不同意义时,这种区别,哪怕很微弱,也会引起个体不自觉的被动注意,进而为被动注意到主动注意的切换提供可能。这个介于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之间的灰色地带,正是教育可以发挥作用的地带。
强化经验,引导兴趣,尊重个体的情绪状态……都可以使被动注意逐渐转化为主动注意。
观察那些会引起孩子不同心理活动和被动注意的微弱刺激,了解其背后的意义性,有意识增强兴趣和目标事件的关联性,使孩子从被动注意中重新定向为主动注意。
在目标事件中引导正向经验和积极情绪,孩子在事件中的积极情绪和体验又会反过来增强其对目标事件的主动注意,最终实现被动注意和主动注意之间的切换,达到提高注意力的目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育引导。
不要被注意力缺陷吓到,要相信,除了成长中的发育完善外,注意力作为一种能力或者力量,还可以通过训练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