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接触最早的教育著作就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大约这是所有教师的入门必修课,踏入讲台能武装自己的必备课之一。所以我们并不陌生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建议。
再次从肖教授的课中了解这位著名的教育专家,我甚至感觉是与久违的故友重逢,经年离别,一叙诸多过往的感慨与思绪。我既是那个倾听者,也终将会成为诉说者。
肖教授高屋建瓴地分析和解读,带领我们深入苏的思想精髓,感受到他用生命之力启迪着我们教育工作者们,为我们的教育乃至未来构建了和谐且宏伟的蓝图。
我的思想再一次得到洗礼,为他的孜孜以求不知疲倦,为他的呕心沥血无私忘我,为他的教育探索永无止境……
难怪他的每一句话语动总能轻易触动我们心底的琴弦,引发共鸣;他的每一条建议总是恰到好处地指引你的方向,明确目标。在你迷茫与困顿的时刻,我们不妨走进《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它会给以我们具体的实操性的方法,鼓舞我们大胆尝试并努力改变。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深刻的经典之语太多,从每一个引发的问题中而出,对我这个小学的教师来说,处处为宝,每条建议都是那么中肯而震撼。
如果我们回顾肖教授的讲课内容,无疑会发现,能够引发教育的改变,促进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永远离不开教育他的教师,也就是我们,身处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者。
那么,就从我们教师自身谈起,说说教师的时间和读书。
这是《给教师的一百条件建议》中的第二个谈及的问题——教师的时间,话题是从一位老师信中摘录的“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天只有24个小时”谈起,讲明当下也是如今我们一直头疼的一个问题:没有时间,作为教师我们异常繁忙。
这是一个现状,也是我们非常棘手的一个难题,因为我们确实除了教育教学工作之外,还要应对许多的事情,来自自身的家庭问题还有诸多的额外的与教学无关却又不得不应对的琐事和杂事。
而我们的教育专家苏却这样来解释这个问题:最主要的要看教师工作本身的方式和性质。对于这句话的阐释,是以一个中学历史教师的例子展开的。
一节历史公开课,所有听课的参与人员都沉醉其中,如学生一样不能自拔。书中在敬佩他高超的教育教学的技能的同时,也向我们揭示了他的成功之诀: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对于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终生的时间准备一节课,听来哗然,然而这样的准备让我们看到的是,这些教师身后他们的付出和努力不是能以一天24个小时来衡量的。
这样的准备是从不抱怨毫无时间,与书为伍,朝夕相伴的。这是这些优秀教师的一种工作方式,这是这些优秀教师对于我们这种职业性质的完美解读。
我们的教育和教学,离不开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和提升。而进行行之有效的发展和提升唯有读书。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是的,我们应当多读书,读相关的学术著作,使得我们所教的那一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基础知识,它只是我们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是沧海一粟。
唯有如此,我们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不但能左右逢源,而且能提纲挈领抓住重点,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能更多地关注到学生——教育的主体——他们的反应、掌握、理解以及根据他们的情况作为我们教育教学的相关调整的依据。
这样不就更高效地处理了我们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就比如教与学的问题,我们能有更多充足的时间来准备或者完成我们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学习,还有其他一些事宜。没有时间就无从谈起了。
那位历史老师的话说得清楚明了,备课用一辈子那么漫长而厚重,这节课的直接准备只有15分钟那么短暂而清浅。一节课融入我们读书的备课之中,真如潺潺小溪汇入知识江河的宽广里,泛起一丝微澜。
没有时间,这不应是或者成为我们教师的口头禅。有没有时间只是我们工作方式的一种态度,凭借的无非是你自己的意愿。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些技巧,比如丰厚自己知识的宽度、广度和深度,那么讲一节课就手到擒来,何需消耗精力,花费大量的时间。这就需要向书中的历史老师学习,有时间就多读书。
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读书,我们将获得的必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界限之内的更广阔更自由的天地,自有一股永无止息的精神之气流动其中,丰满我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