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话需得经过生活的历练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一位故去的老领导曾在我感叹生活匆忙时教导我说:“如果把生活计划好,按照事项慢慢来,还是会有空余的。”再看自己每日工作计划本子上排着的各项事务,才体会到“把生活计划好”的真滋味。
每一件事的时间起点、大概用时、最后截止时间安排妥当,就会让自己每段时间有具体的工作内容和任务目标,使得生活工作效率极大的提高。随意拿出书籍来读,总是散漫恣意,少了紧迫感的阅读也让头脑吸收知识的效率下降了许多,如果是安排出来的40分钟读书时间,就显得宝贵之极,如果这40分钟没有读出点心得体会,就是荒废时间,关键是后面的时间也有相应的事情要做,错过这40分钟就意味着要等到明天才会再有时间阅读。这种通过每日计划方式安排生活,让自己在每个时间段内十分在意做事的进度和效率。
以前和学生谈心总是估摸个大概时间,往往谈话内容比较松散,虽然和学生交流的话题较多,但是不能聚焦缺乏谈话核心,通过给自己限定有限时间,明显感觉到再与学生谈话时,更多的是围绕着学生的某一个具体的问题展开多角度的分析和理解。集中谈话主题,聚焦主要问题,围绕核心展开,多角度广视阈的分析,以期让学生站在高处俯瞰,站在远处整观,深入其中细微探幽,以发生的问题作为组织平台,引导学生借此整合过去的经验、动用接受过的各种信条及梳理辨明内在存在的冲突。
比如,学生L因为对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存有异议,而产生了对于班级管理方式的质疑,在这种质疑下开始怀疑自己所作出努力的意义。L认为自己已经非常努力的遵守班级规定了,可以因为种种原因还是被扣了个人考核分,对这样的结果表示愤怒,因为愤怒进而表现出对于班级管理规定的抗拒。这是一个面对规则和潜规则现实时,个人应对态度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我提出了三种理解方式,提供给L,帮助他重新整合自己的生活。
其一,引用佛教的典故。大致说这个世界是一个布满荆棘的世界,如果人一动就会被扎得体无完肤疼痛不已。如何能够保全自身而不受苦害呢?就是保持身体不动,身体又如何不动呢?就是心不要动。心不动不是把自己变成行尸走肉,而是让自己的心内观而不外驰。心一旦想外想,身体就向外动了。如果自己的心盯着自己的行为举止,关注着自己的坐卧言行,而不是紧盯着环境的好坏,自然不会受到身外荆棘的刺痛。
其二,讲到了自由。班规必然会限定个人的自由,那么是不是在班规下人就不自由了呢?其实人无时无刻不可以自由。举个例子,班规要求值日生要在早上7:10开始值日,以为这条规定限定了自己的自由,其实不然。因为可以在7:10之前任何时间都可以开始值日,这是多么的自由啊。扩展开来,生活给了人许多禁止的要求,但在禁止的边界之内人是绝对的自由啊。为什么要紧盯着禁止条例而忽视自己所拥有的自由呢?
其三,讲到了一句话,“无论怎样我都要变得更优秀。”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之外,没有任何人有义务帮助另一个人,伸手是善良,旁观也是正常。是否要做出善良举动是一个自由选择,善良不同于邪恶,邪恶是一个严格被禁止的人生选项,善良不是。没有谁有资格强迫一个人做出善良的举动。所以,无论他人如何的行为,其实都与“我”无关的,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做一个我行我素的人。
最后,关于潜规则的话题。我给出了自己的理解,我以为,何种遭遇都不能让自己因为别人的恶而让自己变得恶,因为如果这样,岂不是自己的人生走向被他人决定?那所谓的自由呢?所谓的“我”还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