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是用V型思考的方式去探求没有方向背后的本质。
可是探求到本质就能解决问题了么?
NO!
有句话说:懂得了所有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说的就是这个现象,往往越懂得道理,越寄希望于明白了道理解决问题,越过不好一生。那些不去可以追求道理,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内心感受上的人,反而找到了解决的途径。
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情绪,在于情绪后面的安全感。
知道了底层原理之后,也明白了如何去做才能找到方向。可是按照逻辑的指引给出的方法,却让自己陷入困境,寸步难行。
比如知道到了自己没有方向的原因是没有经济压力,应该去准寻自己的梦想。可是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是小时候要成为的科学家,是做一个人快乐的人?
如果是科学家,那自己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学习年龄,是否要不顾年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如果是一个快乐的人,那自己养成了程序员的思维,生活古板,没有情绪,连讲个笑话都费劲,又怎么做一个快乐的人呢?难道自娱自乐,阿甘精神?
即使自己能做到奋不顾身,家人、孩子他们能理解么,会因此而对他们造成伤害么?
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往往我们是很难去依据理论上的最优方案来选择的。
所以最有可能的现实是什么?
就是在自己能保持相对可以接受的安全感范围感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那都有自己想做的事了,还谈什么没有方向呢?
其实不是没有方向,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反向,只不过所有可能的方向在他们的心里,都被他们给pass了。对于所有可能的方案,他们可能害怕失败,害怕嘲笑,害怕辛劳,导致了一个没有方向的结局。
这个时候的外人,不要给他讲任何道理,不要去用V型理论进行分析。只需要在一旁默默的陪伴,同时细心观察,当他有任何想做一件事的欲望之苗时,帮助他把那个阻碍去除掉,让他可以更有安全感的去做哪一件事。
当那件事做成了,他心中的安全感就会开始慢慢恢复。
然后继续陪伴,继续在幕后悄悄的帮助他扫除建立安全感的障碍。
千万不要让他知道,否则他很可能会把成就归因于别人,而不是自己。
当他通过自己的行动,做到了原本觉得没有前途的事情之后,自信心开始恢复,这个时候他回去主动思考,自己还可以做些什么。
他会开始像正常人一样,去思考,去寻求帮助,这时再通过8:的比例来帮助他梳理思维。
8代表的是8成的时候,继续培训,继续鼓励他按照自己的心中想法去做,哪怕只是一点点。而且你看,确实也取得了成绩。
2代表得是,3成的时间,通过提问的方式,去帮助他梳理出V型思考中提到的没有方向的本质。整个过程,所有谈话的掌控权,都必须在对方那里,陪伴的人那个人不要有任何试图抢占掌控权的行为。
比如给他讲道理,你必须要这样,XXX都是这样的,XXX书上也是这么说的。
比如告诉他还可以这么做这么做,用自己经验教训,企图让他去跟从。
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方法。
没有方向的人的底层,是没有安全感,任何不能给他提供安全感的方法都不建议。
最后,这种方法一直有效么?
是否有例外呢?
明天我再谈例外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