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个朋友结婚,邀请我去喝喜酒。宴设一个豪华酒楼,奢华的装修,精致的菜肴,喜庆的宾主,看着这热闹喧哗的婚礼场面,我的思绪飘回了故乡,想起了儿时故乡过事的场面。
故乡的风俗,婚丧嫁娶,孩子满月,新房落成统一都叫“过事”。过事,在乡亲们看来,就是除了过年以外,最大的事。谁家要是过事,往往是整个村子的人都要上门帮忙的,并且一帮就是好几天,特别是结婚。
一般结婚过事,前三天就开始张罗了。首先是准备食材,以前农村穷,很多人一年到头也就是过年才能吃上一顿肉。所以,过事的主要食材就是肉。一般东家会提前养一头猪或者买一头猪等到过事时杀掉招待客人。过事的气氛一般是从杀猪开始的。村头的空地上,几个精壮的庄稼汉按着一头叫的撕心裂肺的猪,看着杀猪匠将一尺多长的刀子捅进猪的脖子里,鲜红的血就开始喷涌而出。我的胆子很小,但是每次碰到杀猪还总想去看,于是就只能站在远处看一眼。胆大的孩子会跑到近处去看,往往能够得到奖赏,一个猪尿泡。杀猪匠拿一根竹管把猪尿泡吹的大大的,然后用绳子系住,像气球一样递给离他最近的小孩。我从来没有得到过,尽管我也很想要。
杀完猪的这天夜里,一般东家都会请“宣风”(应该就是这两个字,就是请村里帮忙的人喝酒,顺便分配下工作)。东家会邀请一一个有威望的长辈或者村干部作为大总管,然后有大总管为大家分配任务。工种分的很细致,大到做饭蒸馍,小到刷碗洗锅都要有专人负责。分配好后要有库房(即账房先生)用大字写出一个执事名单,第二天贴到墙上。当然,东家也要来给帮忙的邻居敬酒,敬烟说些客气话……
第二天,东家的院子里早早的就开始忙活起来,砌锅头(故乡用来蒸馒头和炒菜用的地锅),劈材,挑水.蒸馒头...全村的人都要来帮忙的。一般女人们聚在一起切菜,揉面,做一些清闲的活计,而男人们就要干一些劈材,挑水等体力活。还有年轻人就会满村跑着借桌子板凳。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八仙桌和长条凳子,这个时候就要贡献出来了。有时候甚至连大锅和蒸笼,碗筷碟子,水桶菜刀也要贡献的。当然,这几天村里的人都不用开火的,全家在东家吃饭。
所有的准备工作都要提前做好,以备第二天待客。晚上,条件好的东家就会演电影或者请乐队来助兴。记忆中,小时候最喜欢看过事的电影了,那时候农村没有什么娱乐项目,电视也很少,每次放电影总是人山人海的。印象最深刻的有两部电影一部是《少林寺》,一部是《铁道游击队》。那时候不喜欢听乐队唱戏,总觉得“哼啊嗯啊”的听不懂。一旦有过事请乐队的,我们总是疯跑着玩去了。
到了正事这一天,全村会很热闹,大家都会换上最干净,最体面的衣服。很多亲戚朋友也会从外村外乡甚至更远的地方过来。亲戚朋友来了以后先到库房找账房先生上礼,那时候亲戚朋友很穷,礼相对较轻。分为现金和实物两种。现金的话一般人都是五块十块,关系好点的可能会上三十五十,重要的亲戚朋友才会上过百的礼。而实物就更乱了,床单,被罩,毯子,太空被……账房一般是俩人,一个收一个记,最后现金和记录要一起对好账交个东家的。
早上吃过一顿饺子,新郎(家乡称为新女婿)就准备动身去接新娘子了(家乡称为新媳妇了),那时候结婚双方一般都不远,几乎不出本镇,有的就在邻村或者本村。所以大部分都是走着接新媳妇的。远点的主家会雇一辆拖拉机或者三轮车去拉女方客人和嫁妆。近的就由新郎的哥们朋友走着去抬嫁妆了。
一般中午11点左右,新媳妇就被娶回来了。新媳妇到家后,会有一个简单的仪式。仪式过后就是吃饭的时间了。这顿饭是正席,村里人叫做吃桌。由于桌子有限一般是要分几轮吃的,第一轮是娘家人先坐,这天娘家人是贵客。这时候看客的大总管总会扯着嗓子吆喝:“让贵客先坐,咱这边先等会啊。
因为是招待贵客的正席,一般会请十里八乡有名的做桌师傅来做,俗称“大厨房”。还有馏馒头的俗称“小厨房”,家乡以面食为主,酒席的主食是馒头。八仙桌坐满八人,就等着上菜。上菜的都是村里的年轻小伙子,俗称“大条盘”。还有上馒头的,俗称“小条盘”。一般做这两个工作的都是还没有对象的年轻小伙子,过事也是亲朋友好友相聚的日子,这天他们都会把自己拾掇的立立正正的,穿着最体面的衣服,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的,有的甚至还喷点摩丝。万一被哪个姑娘或者姑娘的家人看上了,不就有对象了吗。
这时候大总管一声令下:“大厨房,小厨房,大条盘,小条盘,发筷子嘞,舀汤嘞,准备出桌了。”服务人员一阵忙乱,端菜的就开始上菜,端馒头的就开始上馒头,发筷子的就开始发筷子,舀汤的就开始舀汤。一切有条不紊,虽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但是都很熟练。这是一辈辈传下来的技能,是印在骨子里的乡俗。
菜一般是十二到十六个,前面先上六个或八个凉菜,这是让喝酒的,酒过三巡以后再上热菜和主食。那个时候经济还比较落后,热菜一般以大油多肉为主。人们平时肚子里没有多少油水,所以肥腻的条子肉最受欢迎。对于味道,反而不太在意了。亲朋好友就这样吃着喝着,大汗淋漓,兴高采烈,甚至有的吆五喝六的划着拳喝酒。
等第一轮吃完,大总管一看桌子上人都离席了,就高声喊道:“收碗收盘抹桌子嘞,抓时间,马上待第二番客了。”于是,负责撤桌清理的就会马上行动起来。一会儿,所有的桌子就会被清理的干干净净的。”第二轮招待外村的甚至更远的客人,因为过完事他们还要回家。所以大总管就会喊道:“让远客先坐,门跟前的别急啊。”于是,工作人员又开始忙乱起来。
一般如此的程序要过三轮,客人多的甚至需要四五轮。最后轮到村里帮忙的,乐队,大师傅等工作人员了,这时候主家一般也会过来陪着喝酒。然后大总管会挨桌发烟,一般是一人两盒,作为帮忙的酬谢,抬嫁妆的还要另外多给两包,抬着实木做的箱子衣柜走上几里路,的确很辛苦,主家多点酬谢是应该的。而做桌的师傅,乐队,除了烟酒以为还得有酬金呢。
因为剩下的都是本村的,也不担心回家晚不好走路,大家嬉闹着喝酒吃饭,一直会闹到很晚。吃完后帮助主家把桌子收下,借村里人的东西还了,这场事才算过完了。当然,同龄的年轻人还会到新房里去闹一会洞房,我们称耍新媳妇。
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村里面都会议论谁谁谁家,事过得不赖,菜是囫鸡囫鱼,大肉桌。谁谁谁家事过得不中,菜是面疙瘩,粉条豆腐桌。
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的条件也越来越好,许多东西都和城市接轨了。去年,表弟结婚,我回去参加。发现婚礼几乎和城市一样了,酒席由流动餐厅负责,你花钱人家做饭,上菜收桌洗碗一条龙,桌子也是城市里的那种十人圆桌。菜品也和城市差不多,鱼虾肘子什么都有。婚礼流程也和城市差不多,婚庆公司全部操办,轿车接送,司仪煽情……没有了“宣风人”,没有了“大条盘,小条盘”,也没有了“大总管”……
婚礼办的还算热闹,但是我还是难忘儿时农村婚礼的那种热闹的场面,那种在八仙桌上吃桌的场景,也许,只能存活在记忆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