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有这样一种现象,书到用时方恨少,话到嘴边没地儿找。
感觉自己看了很多书,但是,让你说,说不出来,不会说,别人一说都看过,只好感叹人家讲的真好!
我为啥就记不住呢?
今天,在古典老师《跃迁》这本书中看到一个词——知识晶体,终于明白,人和人的差距,不在于知识量的多少,在于脑子里的知识晶体有多少。
什么意思你呢?
举个例子你就会明白,比如说你有一张银行卡,里面存了很多钱,想把它取出来,但是不知道密码是多少,那怎么能取出钱来呢?知识也一样,知识晶体就是知识的提取密码。
再举一个例子。
星座就是特别典型的知识晶体。
满天星星谁都记不住,古人用自己的想象力,把这些相距数千光年的星星连接在一起,形成晶体,然后,给它取名,只要你经过训练,就可在几小时内掌握,晚上,就可以认出星星了。不是件难事。
知识的多少不重要,重要是,让脑子里的知识形成多少知识晶体才是知识提取能力的关键。
如果你看了想不起来,张嘴就忘,明明记得但讲不出来。
这种情况,正如古典老师说的:那就证明你脑子里没有知识晶体,只有知识豆腐脑。
怎样才能让知识变成知识晶体呢?
书中给出4种常见的结构,可以简述称为“关书(树)叙(序)述(数)”,即关联,树状,序列,数据。
知识晶体有一种让你关上书本,依然可以叙述的能力,它就是这么神奇!
第一:树状结构。体现事物层级、包含关系。
最典型的树形结构是书的目录。
把知识进行树状处理,编成口诀,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比如:SmARt法则是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法则,5个字母分别表示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到的、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有明确的截止期限的。
第二,关联结构。体现事物相互关系。
比如时间管理四象限:分为紧急又重要的事;项重要但不紧急事项;紧急但不重要事项;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项;
这就体现了事物的相互关系,我们利用这个时间管理四象限,就可以把一天的时间,合理的安排,处理好各个事情,做到事半功倍。
第三,序列关系。体现先后、因果关系。
最常见的序列关系就是工作流程图。比如说写文章,首先、其次、然后、结果,这就是典型的先后顺序。
再比如典型的系列关系:找书—目录—章节。
第四,数据结构。体现数量差异关系。
就是我们平时常见的柱状图、饼图、增长曲线图等等,数据结构图展示的是事物空间、时间上的差异性。
当你把知识通过这几种知识结构,形成知识晶体的时候,你就可以随时的取用。
现在你明白,自己为什么和别人不同了吧!
想要拥有更多的知识晶体,教你几招:
①大量看知识晶体图。
②尝试模仿知识晶体。
③自己创造知识晶体。
想了解更多,就去看《跃迁》这本书。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