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参加了一个由中国工程院组织的会议IT2020,会上阿里的CTO王坚讲了阿里的余额宝背后的故事。演讲全程是用英文来讲的,给我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王坚是名心理学博士,更有他低调的形象背后的智慧。在谈到阿里云帮助天弘基金的时候,他谈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机会成本。
网上有这段讲话的中文版,应该是根据现场同传的记录写的,不是很通畅,但是内容没有问题:
现在五百多万天弘基金用户,如果系统宕机怎么办?进行系统升级,估计预算额可能将近八千万美元。小公司哪会拿到八千多万美元来升级自己IT系统?即便可以从其他人借钱或者贷款,他们还需要不断升级自己的系统,一年之后,还要对系统进行升级,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需要六个月时间,才能把传统IT系统进行升级,这就涉及到了机会成本的问题。他们最后决定,把整个架构挪到云端,只花了两个月时间就上线了。从最小基金公司,到拥有五千多万用户,他们只用了十个月。而很多基金公司花了50年时间。现在天弘基金是世界上排名第三的基金公司。
经济学上说,机会成本是放弃另一种活动的价值。比如同样一个人,左边有芝麻,右边有西瓜,只有一次捡的机会,如果捡起来芝麻丢了西瓜,那么西瓜的价值是机会成本。芝麻和西瓜很好选择,但大部分人在面对当期资金节约和远期时间损失的选择时,本能的会选择当期资金节约。
作为一个在传统制造业内做IT的人,我对这点感受颇深。一个信息化项目,从需求调研、厂商考察到招标、实施、切换上线,时间往往长达1年甚至数年。而投资也往往是数百万到千万级别的,其中基本没有试错的可能性。一个系统部署下来,所有人都要脱一层皮,成功不成功都得说成功,要不然都对不起那些参加项目的人。而在线服务的部署时间则要短的多。这其中固定资产和费用的支出暂且不管,同一目标的系统,在线服务的部署只要2个月,而自己部署则需要1年甚至更长,中间差出来的10个月时间才是最最重要的。
在上述的情景里面,如果你选择自主部署的话,会错失10个月做业务的机会。部署10个系统,意味着你比别人多用了8年多,才能达到别人相同的业务水准。设想企业落后同业8年,怎么追赶都会很累,而领先同业8年,怎么运作都有很大空间。
类似的情景还有在员工PC设备上的投资,记得有次桌面支持去给公司一位高管做支持,回来抱怨这高管用了台6年前采购的笔记本,运行什么都得抽支烟等半天。设想每天等待的时间是30分钟,也就是1/15的时间(我们每天工作是7.5个小时)被浪费了,每15个月就浪费了1个月,也就是说如果这位高管的年薪是120w,每15个月,就浪费10万,而一台新笔记本的价格不过是8000块。这个才仅仅是人力资源的劳务成本损失,机会成本呢?这一个月也许我们错过的大单能买一卡车笔记本。
双显示器已经是一个被证明可以快速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手段,研究显示,双显示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10%~40%(岗位不同效果不同)但很多传统企业管理者还是觉得是一笔大的支出,他们更重视看得见的资金支出而忽略看不见的机会成本。这是传统企业的悲剧,很多情况下,无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