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32开的袖珍小书,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小巧精致。拿到书,我就把它放在手提包里,便于随时翻阅。
在日本“国民奶奶”树木希林去世前,《朝日新闻》的记者石飞德树对她进行了长达七个小时的采访。
随后,石飞德树整理成了这本《树木希林:如此珍贵的我》。阅读本书,让读者觉得,仿佛就像那个和蔼可亲的老太太就坐在你的对面,很有画面感和真实感。
书的开篇,在采访进行了一半时,树木希林就拿出自己癌症遍布全身的扫描照片,她在人生快要走到尽头时,跟记者进行了一次坦诚的交流。
树木希林女子中学毕业后,本来是想考药学院,可是因为玩耍摔断了腿,便与药学院无缘。一次偶然的机会,考取了文学座剧团。被录取的原因不仅是仅仅是她可以背诵自己的台词,而且是她可以念出别人的台词,这就为她以后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此,她便开始了演艺生涯。不过,从十几岁开始,她就饰演配角,可还不是普通的配角,是好几十岁的老太太。这是许多人看不起的角色。
而树木希林对自己饰演配角真心实意,有声有色,对每一次出镜,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正因为如此,树木希林的表演是随心所欲。她说:“我发现,把观察到的东西通过自己的身体表现出来,会很有趣。”
不仅如此,她不计较名利,不与他人比较,只做真实的自己, 这也是她的幸福秘诀。
有一次,树木希林参加一个15分钟的连续剧,她的名字被忘记没有出现在字幕里,朋友发现告诉她漏掉时,她说:“没关系,没关系,我情愿没人发现我。”她甚至会想:“太好了。”
因为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抹去自己的存在。
她就是这样,她的“成为自己”的珍贵逻辑就是存在就让人安定。
2004年,树木希林得了癌症,并没有按照人们所说的“与病魔斗争”,她自己说并不记得跟病魔进行斗争。
她认为那不是在斗争,只不过是每年去一次鹿儿岛,接受不会疼痛的精准放疗。
她30岁跟第二任丈夫内田裕结婚,在一起也就是短暂的三个月,因为双方有些行为互不接受,在婚后的45年,则一直处于分居状态。
本书对她的描述,全部来自她自己,打破了大众对树木希林的一贯印象,撕去往日的标签,把她这个人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剥开,一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真实的树木希林。
她认为,演员的根本是把怎么活着演好。表演是“活着。生活。呼吸。”这是她的表演之道。
她入戏太深 ,能够把一切角色演好,她还会把一切都变成戏。
她演戏不是为了挣钱养家,因为她房租的收入,就足够她的生活费用了。
她从小就善于观察,所以她有可怕的洞察人心、看透一切的洞察力。由于尖锐地看待事情,当她的一只眼睛失去视力时,她反而说:“这样正好。我以前能看到的东西太多,这样还能稍微轻松一点
本书的后半年部分,还收录了树木希林的女儿内田也哉子 ,第一次谈及母亲树木希林临终的日子,以及回忆树木希林与众不同的家庭观及育儿观。
由于她的认真负责,在表演和娱乐圈,她会诚实地面对自己的角色,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她都不会偷工减料。因为她明白,把自己暴露在银屏上或公众视线里,也意味着必须好好看看自己。
她几乎一生都在演配角,曾多次获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配角奖。只有在她七十岁时,在电影《记我的母亲》中获得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女主角奖。在这次获奖感言时,才透漏了自己癌症的消息。
在疾病的最后日子里,她不是在医院里硬撑着,而是选择回到家里,与家人共度最后的时光。
采访者石飞德树认为把采访内容分享给我们,是为了学习树木希林的样子,让我们像这位老人一样,找到自己最美好的模样。
读了本书,对坚定、有趣的树木希林的真实故事,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心疼。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完美,我们要认真地过好每一天。相信每个人都是最珍贵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