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6日,我再次选修的新网师2022年秋初中语文构筑理想课堂课程开课了,第一讲的主题是《我要拥有专业成长的激情与自信》。我们的课程导师刘恩樵老师把他动人的故事讲给我们听,让我们为之感动、震撼、叹服,并由内心升腾出一股强烈的学习和成长的力量!
两个多小时的分享,我们始终沉浸在刘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述中,听完他用奋斗定义时光的美好故事后,我们不由对这样一位充满真诚热情、拥有青春激情、散发无限魅力的刘老师充满仰慕和敬意。我的脑子里蹦出了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他拥有这样的能量。本学年有幸跟随刘老师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路上重新出发,我一定珍惜难得的机会,朝向明亮那方,笃定前行。
课堂开始,刘老师耐心地为我们解说了课程学习上的四点要求:力争全员听课,一个也不能少,认真完成作业;明晰作业规范标准,拥有刻意作业意识,不敷衍;倡导每日打卡,与学友积极互动,相互激励取暖,记录读书所得与反思;本学期读完王荣生教授的《语文教学之学理》和余映潮老师的《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设计40篇》,倡导鼓励大家开通个人公众号,持续深入地写作。
刘老师习惯将每次课程的作业提前展示,让我们能够带着作业的思考去聆听和学习。第一次课程作业是:请以“我专业发展的昨天和明天”为副标题与主题,反思“我”既往专业发展的经历与经验,规划“我”未来专业发展愿景与路径。
最有价值的教师培训是激发教师注定成长的内驱力,刘老师把他开设的课程定位为动力课程,目的是唤醒、点燃教师的自愿发展愿望,能够主动研修,读书写作不停息。
了解过来人的既往,规划行走者的未来。刘老师用一个数轴图展现了课堂教学能力、成长动力源、专业发展水平,以及教学主张形成的关联,让我们了解到拥有专业成长的激情与自信,是其他能力提升的土壤,我们要从提升专业发展的高度、对学科教学理解的高度思考、审视我们的理想课堂。
一、(上篇)我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十年可以树木,十年也可树人。十年的时间,2032年的我们能否成为自己想要的模样呢?一定能,刘老师用他的专业发展之路告诉我们梦想的力量,行动的力量,坚持的力量。
教师的专业发展如大树,成长不要洪荒之力,只需慢慢扎根。刘老师说,要成为一棵大树,需要具备5个条件:时间、不动、扎根、向上长、向阳光。
1.时间
刘老师的受教育史让我们明白了底子薄依然可以通过努力,实现优秀抵达卓越。刘老师的教育史让我们看到他不停生长的成长姿态,从成长懵懂期的零星写作,到初期、中期发展期的不断写作,再到快速发展期的自觉写作,刘老师走了三十多年,实现了成为一个专家型的特级教师的愿望,看来,拥有美好愿景和持续地追求梦想是多么重要啊!
心有梦想,仰望星空。刘老师告诉我们,一个人成长的内因——自我寻求发展最重要。读到刘老师在教师宿舍的门联、书房联、记录本扉页语、评上特级后 激励人心的感言,不由感叹一个人自我觉醒、自我约束、自我勉励、自我鼓励的力量多么强大。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成长。所有的动力都来自于自我内心的沸腾。刘老师每年在元旦的时候都会写上一段话《心中总是存有希望》:自评这一年年初所设定的愿望、列出的10件大事是否达成;郑重写下新年愿望,还有未来十年的规划。满满的仪式感里藏着刘老师掌控时间、自我发力、编织美好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我们也一定要借鉴学习,用这种方式自我暗示、行而不辍、笃定前行。
刘老师分享故事中饱含深情的话语:只要我们动笔开始写,写着写着就会写了,不断的写就会写,在写作中才能练习写作。时间的同义词叫坚持,你做的事情也许暂时看不到成功,但你不要灰心丧气,不是没有成长,而是在扎根。只要走在通往成长的路上,经历的每一天,就是经历每一步成长。只要方向正确且往前走,那么每一天,每一年都是成长。
2.不动
刘老师若干年坚持一个梦想不动摇,一诺就是15年,“根”在梦想里。他从写下要成为一名特级教师的目标开始,就一直兑现自己的承诺,坚持深耕课堂,利用自己专业成长的““四诀”:读(力去贫瘠,冀希丰沃)、勤(勤笔不辍,孵化思想)、做(心怀学生,守望课堂)、友(友结良朋,互动生慧),不断拔节成长。
想到是做到的前提,只要我们敢设想,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我们就能成为什么样的老师。给前方预设一个目标,给行动预设一个动力,给未来预设一个希望,给生命预设一个希望。
刘老师若干年坚持做一件事不动摇,一写就是30年。我们读出了刘老师的热爱和坚守,他是在写作中成长的。我们通过时间节点感受刘老师超乎常人的自律和丰厚的成果:1981年—2001年的20年间写作30余万字;2001年—2015年的14年间写作400余万字;2015至今,通过博客公众号等平台一直坚持写作。刘老师用勤奋与执着敲开了一本又一本杂志的大门,书写出一本又一本的专著。
看着刘老师书柜上摆放的37个早期纸质的随笔本,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内心受到震撼,我不由想到了可敬可爱李镇西老师,他们对教育都怀有无比的赤诚和万般的热爱,面对自己生命中经历的一切,总能发现其美好,及时的书写记录自己的所思所得,让自己的生命得以拓宽厚重。刘老师的成长之路,印证了那句那句富含哲理的话:成长没有电梯,只有阶梯。
还等什么呢?让我们拿起笔开始写吧,晚点怕什么,只要出发,总会遇到庆典。从此时此刻开始,真诚的去书写编织生命中的每一个珍贵的日子。一字一字的写、一点一点的思和做,进一寸有一寸的欢欣,用坚实的脚印跨过虽辛苦却滚烫的人生。相信若干年后,当我们翻开记录本,我们也能给予更多的人以前行的力量。
3.扎根
要成为一棵大树,除了拥有梦想、保持热爱,有渴望成长的信心、投入时间的耐心和持久坚持的的毅力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日常实实在在的实践扎根。
①往书籍里扎根
要做教书人,先做读书人。刘老师每一年都要订十来种语文学科方面的杂志,办公桌上陈放着他常翻阅的书刊,办公柜里满满当当的全是书,床头柜上更是摆放着平时常读常购的新书,刘老师读书与写作的书房里陈列着近万本书。这一路的阅读时光(零阅读到微阅读再到深阅读),是刘老师站在大师肩膀上前行的足迹,我们都可以模仿。
我想到魏智渊老师说的一段话:教育是慢的艺术,阅读也是。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找到灵丹妙药的人总会感到失望,而持续不断地坚持阅读,不断地提升阅读质量,不断地将阅读与实践相互编织的人,最终才能够从阅读中获得巨大的奖赏,这是一个漫长的旅程,你必须不断地问自己,我是否有信心?我是否真正的热爱教育?热爱阅读?
②往课堂里扎根
阅读是吸纳是输入,写作是倾吐是输出,阅读是写作源源不断的能量源泉,写作是思想的磨刀石。刘老师以写作的形式记录他的语文教学生活,提炼课堂实践,以磨课、课案、课评、教改促进专业成长,让研究成为常态,化为文字,让每一天都在扎根。
聚沙成塔,积腋成裘,名师就是这样通过不断阅读、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写作“炼”成的。刘老师善于用系列的方式督促自己,他用一篇篇文章来表达他对课堂的敬畏和热爱:《贵在不拘一格——读史金霞〈不拘一格教语文〉有感》《从“吃饭”的三种方式看〈错过〉的教学设计》《主指向 主问题 主方式——丁卫军〈窗〉教学实录点评》等。
一篇《柳叶儿》的备课札记《月余磨一课,谁解其中味》,刘老师竟能写出上万字,这是何等的用心啊!如果我们也能这样去研究自己的课堂,次第而行做起来,扎扎实实做下去,我们就离站在讲台上的艺术家不远了。
③往课程里扎根
课程是一扇大门,课程是一粒火种,课程是资源,课程是跑道,课程是机会,是让师生共同成长的机会。深入卷入课程研发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有之路。
北师大顾明远教授提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丰富的课程体系是学生兴趣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引导学生兴趣的方式。
刘老师带领团队老师做得课题研究,能够荣获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这源于他持续深入地研究,做得丰富、做得扎实、做得精致。这也提醒我们老师重视课程开发和课题研究,从学生兴趣与个性发展入手,把应试的知识点和教育核心素养的元素有效融入校本课程与特色活动中,让学生以兴趣为支点不断释放自身的潜能,以真正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展现来应对现在与未来的学生生活。
④往教室里扎根
教室是什么?教室是图书馆,是阅览室;教室是实践场,是探究室;教室是操作间,是展览室;教室是习惯养成地,是人格成长室……教室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生活、成长共同的生命栖居室。
全民阅读推广人朱永新教授说:完美教室是一根扁担,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因为学校教育中,师生生活基本是由课程连着课程实现的。在一间教室里,如果老师和学生的生命都得到丰富的滋养和最美的呈现,那就是教室中的幸福之泉悄然喷涌的时刻。
一间长大的教室里,每天都会发生那么多精彩的故事,我们每天都在成长中。我们可以通过网师中的榜样老师学习,拥有班名、班徽、班歌、班训、班诗等,通过班级的课程、班级的共读共写生活,将文化和精神一点点活出来,缔造属于自己班级的完美教室。
⑤往尺码相同的人里扎根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一个人如果固步自封,闭目塞听,不与人交往,无论是做人,还是治学,都不能获得更快的进步与成长。所以,新教育倡导的三专之一是:专业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
新网师,汇集了众多尺码相同的人。借助新网师,我们可以扩大自己的交往圈子,认识来自不同地市学校、不同职务、不同学科的讲师、名师、组长、义工、榜样学员等,从而获得更多的成长资源,多维度理解教育生态,提升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力和对教育价值的判断力。
如果不关注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教授的公众号“守望新教育”,我们就不会想到一个校长对教育的深刻关注;如果不关注郝晓东院长的“啃读者”的公众号,我们就不了解他写的“早安,新网师”有多么专业精彩;不走进刘恩樵老师的微信朋友圈,不会知道他是一个精神灿烂的有趣的诗意的人。
借助专业发展共同体,我们一起学习、交流、研讨,积极阅读、写作,进而形成良好的共同愿景,通过刘老师和微信群中各类名师或榜样或项目的引领,我们可以了解教育的前沿信息,开拓自己专业视野,打破自身的思维方式,积极与外界对话,合作共享,完善自我。当然,这需要我们教师有接纳自我、否定自我、改变自我的勇气和行动。
成为一棵大树的后两个条件是向上长和向阳光,刘老师强调的是,成长路上,难免会遇到多样的困难,我们要不抱怨,始终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永远相信朴素的真理:付出总有回报,如无回报,付出不到;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坚持必有奇迹。坚持是成长最重要的基石。坚持始于自省,源于热爱,终于习惯。糟糕的坚持也好过轻易的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