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观潮》《走月亮》,现代诗《秋晚的江上》《花牛歌》和巴金的《繁星》。本单元要达到的阅读目标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学习《观潮》时我和学生一起反复朗读课文,揣摩关键词句,还播放了钱塘江大潮的视频,但总觉得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潮来潮去中展示的一幅幅雄奇多姿的画卷感受不真切;《走月亮》一课学生对秋夜月光下洱海边,阿妈牵着“我”散步的温馨、恬静画面好像也未置身其中。
教后反思,我继续尝试提升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能力。徐志摩笔下的花牛是悠闲、自在的,它时而坐,时而眠,时而走,时儿梦。整首诗表达了徐志摩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在同学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后,我让孩子们谈看到的画面和感受。
胖胖的李嘉宁站起来说:“看到插图中花牛这么大,这么肥,我在想它能卖多少钱呢?”同学们听后哈哈大笑,我微笑着告诉他,学语文万不可看到什么东西都想着卖钱。”课下我了解到李嘉宁同学家是开饭店的,他小小的年纪就有经济头脑,日常的生活影响到了他的课堂思维。
愉悦、融洽的课堂气氛中,同学们都放轻松了。举手的人多起来,皮肤白皙的女生李佳乐站起来发言,读到“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得滴溜溜。”我觉得我还不如花牛呢,它那么自由、惬意,我暑假一直在上补习班写作业。几个同学听后发出“咦”的声音,一个男生站起来反驳:“那花牛的肉还是人们的盘中餐,你呢?”李佳乐撇撇嘴,坐下了。经常发言的王文涵同学不紧不慢地站起来说:“我读到‘花牛在草地上走’我想象着花牛要过来用牛角顶我,我连忙往后退。”
听到这三位同学的发言,我脑海中迅速浮现出两个问题:怎样让课堂想象真正发生?如何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但由于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学生在想象文学作品画面时,欣赏水平的局限和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对诗歌进行穿凿附会的想象是难免的。
想到这,我觉得课堂问题还得交给同学们自己悟啊, 随即我追问,刚才这三位同学的想象你怎么看?请从诗中找出依据,小组讨论。
大家七嘴八舌交流后,得出的结论是,想象时要把自己放到作者描绘的场景中,要把四幅图画连起来进行合理的想象。总之,要在诗歌的一词一句间感受花牛悠闲的形象,想象的画面要和作者表达的情感一致。
我们都知道,创造离不开想象,要给“创造未来”的孩子从小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节两节语文课肯定是不够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用什么方法让学生的想象力更丰富,还不出现偏差,我将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