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忙忙碌碌,时间过得飞快,好像做了很多事又好像什么都没做,每天被时间追着跑,被追得死去活来。你有这种感觉吗?如果有,那不妨停下来,问一问自己:
我每天的工作是在打乱杖吗?我在工作这件事上有没有战略思考?
三国中,刘备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所以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虽有梦想,但是心中没有战略的蓝图,所以他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在现实中,他始终像一条丧家之犬,谁都能把他打得到处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直到他最后遇到了诸葛亮,才结束了这种无头苍蝇的局面。
诸葛亮来了之后,就完全不一样了。他首先用隆中对,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大势:
诸葛亮率先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布局。他建议刘备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于是刘备根据“三足鼎立”的战略,有了清晰的行动目标和路线,按图索骥很快就壮大了自己的队伍,创建了蜀国,有了自己的土地和军队。
工作其实就有点像打仗,你也必须先有一个战略,来明确你的行动目标,然后才可能规划出一个清晰的路径来不短推进你的工作,最终达成目标。重要的是,战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根据你工作的不断推进,进行调整。所以,战略只是一个起点。
在工作中,要想制定一个有效的战略,首先必须知道工作的重点是什么?因为这个“重点”就像你的大本营,是你的工作的“核心”。你的每一次作战,都从大本营出发,打完仗后再回到大本营进行休整、补给,然后再次出发,不断往复。这就是工作的过程。
如果把“工作”拆解成“工”和“作”,那么对“工作”的定义就相对清晰了。我们可以把“工”理解成“战略”,“作”理解成执行。
“工”就是工作的“核心重点”,也就是前面说的,工作的“大本营”。所以一项工作来了,一定要先界定“重点”,然后再行动,不断的探索新的知识、新的方向、新的发展,然后再返回到“大本营”进行整合,把你知道的这些新东西归入到你既有的“核心重点”中。
简单点说,就是在你的“核心重点”内部建立一种连接,连接一个个碎片化的新的信息,让“核心重点”更加完善。
“作”是作业,是将你归入到“大本营”中的新东西,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重复,让这些新东西逐渐下沉,变成你的意识,甚至变成一种意识的自动化。
从“工”接触到陌生的、新鲜的、具有挑战性的、让你感到不适应的信息,然后通过“作”的多次重复,将新东西内化成你的意识,一旦这种意识形成了一种自动化,你的工作技能也就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