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人际关系中,鸡同鸭讲是一个非常普遍存在的交际现象。
一个人的自我认知是个有限范围,超出这个范畴之后,如果没经过重新认知的过程,就很难理解新见闻。
任何两个人的认知大体上来说,总会有交集的。走的越近的越能够就某些事情达成共识,感情也好,专业技能也好,对待某些事的看法也好,一定会有共同认知。
即便是有共同认知,两个人甚至更多人的一场谈话,未必就会在共同认知之下进行,即在各说各话,鸡同鸭讲。但是让人觉得无比神奇的是,有时这种互不接壤的谈话,竟会顺利的惊人。
原因不好说,可能彼此双方中有人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持续付出(至少在一段谈话过程中),一个或者两个。当仅有一人付出时,也即是其中一人无条件扮演倾听者的角色。两人都付出时,互为倾听者互为倾诉者,但是有转换衔接的过程;
另一种情况是双方都没付出(同样是在这场谈话过程中),好像是一个人自言自语,实际上却不是,另一个虽然不在倾听但他确实完成了倾听者的作用,在对方说话时沉默下来。
多数鸡同鸭讲的情况,发生在介乎两者之间的地带,同一个时间只有一个倾听者,只有一个倾诉者,这是能使对话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当然不能排除,同时扮演倾听与倾诉两个角色的情况,两个倾诉者同时对对方的倾诉听而不闻,极少,但有,只是对话的存在时间,可能不会多长,对话发生的概率也低。
我这里拿红楼梦这本书中二十六回出现的故事,作为例子。
林红玉与佳蕙。
林红玉因为靠近宝玉不遂,倾心贾芸暂时也没个着落,正自犹豫不决神魂不定的时候,有个小丫头佳蕙找了上来。这个小丫头年岁太小,还是一派天真烂漫的时候,跟已经十六岁的小红有段谈话过程。
先是高高兴兴地说自己得了些钱,让林姐姐帮她收着。紧接着说小红身子骨不怎好,劝她看看大夫,或者回家修养一阵。
佳蕙道:“我想起来了,林姑娘生的弱,时常他吃药,你就和他要些来吃,也是一样的。”
红玉道:“胡说!药也是混吃的。”
佳蕙道:“你这也不是长法儿,又懒吃懒喝的,终久怎么样?”
红玉道:“怕什么,还不如早些儿死了倒干净!”
几段话一说出来,一眼就能分辨佳蕙这个丫头的年纪,呆呆傻傻的,一派纯真。
所以她们这段对话,确实顺利进行下来了。但是呢,一肚子心事的半个字没说出来,倒是天真烂漫的竹筒倒豆子一般,说个不休。
话是对上了,结果跟没说没二样,甚至还不如没有这个对话。
小红这是没法说出来,就算能跟佳蕙吐露心迹,也没有什么补益,佳蕙没法理解这个大姐姐心里想的是什么,两人中间大约得隔上小十岁的年纪。
岂不是鸡同鸭讲?
但小丫头确实也是好意。
这样的好意,有时候真能把人难死。
我不知道有多少正当年的成年人,因为一些不如意的、不合主流的事情,比如单身大龄未婚,搞得身心俱疲。
逢年过节跟家中长辈碰了面,甚至平常电话网络联系,他们苦口婆心、语重心长、不辞辛劳的一个劲的劝你,这时候,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
大概把这世上的所有人加一块,那些不想成家的人,终归只是少之又少、少之再少的一小撮,谁又不想好好活着,不想幸幸福福地生活呢?多不过是不得已而为之。
已经在某些暂时无法解决的困境中,磨磨蹭蹭了很久,然后还得再经过一轮好意轰炸,难上加难。
这些无法真正吐露心迹的鸡同鸭讲,大抵都是很难摆脱的吧?那些好意,不好消受吧?进退两难是吧?
这是两个人都做出付出的情况,一个出于关心呵护的绝对好意,一个即使心里烦闷也不愿拂却对方好意。
像这种内耗的关系,除非能把主要问题解决掉以达成共识,或者不产生这样的对话以避开交集,否则将一直虚耗下去,结果自然是“两败俱伤”,而且于事无补。
这是一种情况,再看看同回中的另一种,贾芸和宝玉。
贾芸好不容易搭上了贾宝玉这条线,暌违许久,两人终于在怡红院中碰了面。
“那宝玉便和他说些没要紧的散话。又说道谁家的戏子好,谁家的花园好,又告诉他谁家的丫头标致,谁家的酒席丰盛,又是谁家有奇货,又是谁家有异物。那贾芸口里只得顺着他说......”
你瞧这场对话,是不是典型的鸡同鸭讲?说了老半天,两个人根本没搭上一星半点,但确实是顺利进行下去了。
宝玉的人生跟贾芸的人生,差得多了去了,两人的认知根本不在同一个屋檐下,因为他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宝玉想做的可不仅仅是个倾诉者这么简单,他不缺倾听者,他需要有人和他关联,和他互动,而不是呆若木鸡的一味倾听,但是他一个事事如意的富贵公子,哪里知道世间的烟火,人生的艰难。
其实贾芸也并非完全想要做一个唯唯诺诺的倾听者,也许(极大可能)他也想要向别人诉说,说说心里话,但在宝玉跟前,那些为生计发愁了,希望贾府有点工程能分派了,母舅的不堪了,小红的手帕子了,这等事如何能说出来。
贾芸可以搭上贾琏,可以搭上凤姐,但是这个宝玉,真不是他能搭上的。一个是在凡尘中摸爬滚打、靠地气滋养的人,另一个是迷幻中抛弃一切醉生梦死的人,两人之间隔着一道鸿沟,难以逾越。
我知道这种互相作耗的人际关系,才是最司空见惯的,付出得不到回报,未必是对方无情无义,也可能是你的付出根本没有到对方的身上,没有到对方的心上,错付了。
付出是充分必要的前提条件,但是也不能一直无条件付出,因为两人的关系不是其中的一个人,这个关系涉及到一个整体问题,两个人在这个问题中并不是独立的个体。
如果付出始终得不到正确的回报,问题很有可能出现在共同认知上,在想要的回报上没有交集(起码在这段关系的维持期间),或许才是根本的问题所在。
我很希望人与人之间,能走到一起,互相扶持,你为对方的付出用到了实处,对方对你的付出也有真正的帮助,共同面对,共同成长。
其实有多难?我心里是有数的。可人总要有点盼头不是吗?
哪怕仅仅出于认知的目的,防微杜渐也好,从一开始就尽可能地消除掉潜伏着的隐患,也是为双方负起的责任不是?
难道只有等到因缘际会走到了一起,有一天突然貌合神离了,互相疏远了,互生嫌厌了,才能明白为什么吗?才想起去解决吗?
付出是一定要付出的,走向人群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付出,但付出也要讲究用到实处,真真正正的为对方好。
想要避免或者解决掉鸡同鸭讲的问题,先要认清楚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这也是我一贯的应对策略——遇到问题先认识问题然后想出办法最后解决问题。
两个人互相靠近,然后走在一起,这个时间过程未必会很长,也许只是那么一瞬间,在这个期间暂时一定达成了某方面的共识,但是想要深入了解,或者建立更进一步的关系,还需要更多的付出,和一个新的共同认知。
两个人的关系,只有一个人的单方面付出是没用的,这从来就没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感动对方可以,为了感动自己那是完全没有半分益处的,只会徒劳。
持续付出自己的真心实意,建立共同认知,或者干脆直接避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