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有几个顿悟时刻,来自几位一线的老师。
第一位是北京市海淀未来学校的李丛冉老师。
我们小时候,平时会讲团结、讲集体、讲合作。但是一到考试的时候,就会听到:所有资料收起来,同学之间不准交头接耳。你看,一到考场,人好像就只能单打独斗。
而李老师做了一个有趣的设计,他给学生开了一门“小抄课”。就是在七年级科学课考试前,给了学生80分钟的时间,就做一件事:打小抄。一张A5纸,正反面都可以用,写什么都行,打好小抄,带进考场。
我乍一听,很吃惊,这不是鼓励作弊嘛?我们只见过老师抓学生看小抄,怎么还鼓励起学生打小抄,甚至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做小抄呢?但是再一想,也就释然了:这不就是开卷考试嘛?
在实际教学中,就这么一个小设计,迅速带来两个改变:
第一,学生可能不喜欢考试,但“打小抄”这个事,他们会觉得很刺激、很好玩。所以,打小抄的80分钟,就成了同学们最全神贯注、认真学习的80分钟。有的学生甚至会提前几个星期,就开始研究课本,就为了把小抄做好。
第二,小抄是要和试卷一起上交的。这样就在试卷之外,给老师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生的新工具。老师会认真分析小抄,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因材施教。
你说,这个改变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先放在这,你琢磨一下,一会再来揭晓。
再讲一个故事。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你说怎么考?北京第一实验学校的几位年轻老师搞了一个创新,让学生出题考老师。
你想啊,青春期孩子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就是渴望挑战权威啊。如果能赢了老师,他们会感到特别的自豪和满足。所以,听说这个消息以后,孩子们的积极性立马被调动起来了。
按照规则,学生在给老师出题之前,需要先给老师编制一份学习指南,便于这些老师复习,然后再出一份试卷。
那你想,为了搞出这两份文件,学生还不得把课本翻烂了?想尽一切歪招怪招,就为了把老师给考倒。
规则里还有一条:参与考试的老师要足够多。说白了,学生得动员全学校的老师,认识不认识的,都得拉来。
过去,是老师教育学生,你得好好学习。现在,学生们得想出各种理由,给老师们讲学习法律的好处,你得来参加考试。
过去,是老师居高临下地给学生打分。现在,是学生给老师批卷子,还得给老师一对一反馈成绩。
你看这两个故事:让学生好好学习,加强对知识的掌握,这个目标本身并没有变,只是改变了一点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关系一变,居然就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还要给你介绍一位老师,他叫池晓,在成都创办了一家好奇学习社区,很多孩子寒暑假期间会聚起来在这里学习。
来看看他们的课程表。好让人羡慕:“比比谁更丑”“跟莎士比亚学骂人不带脏字”“高质量摆烂和高质量躺平”“屎尿屁里的科研通识”“世界末日之后如何重建人类文明”。
对,你现在在大屏幕上看到的所有词语,都是他们的课程名称。
但是你知道吗?他们居然没有固定的教学场地,真的就是个社区,甚至都不是一所学校。
那学生在哪儿上课呢?好奇学习社区就把城市的大街小巷都当作校区,在各家书店、美术馆、咖啡厅、酒吧上课。
谁去谈合作?老师们带着孩子们一起去。
没有教室怎么办?就和酒吧老板谈,铺子白天空着也是空着,能不能借给我们上个课?我们帮着打扫卫生、画海报。
没有图书馆怎么办?就和书店老板谈,书让我们看,作为回报,书店办新书发布会、邀请作家来讲座的时候,孩子们当志愿者,为读者们做服务。
非洲有一句谚语:“养育一个孩子,需要整座村庄。”
在好奇学习社区,还真就实现了这个说法:整个社区的人都涌进来,成为这些孩子们,在课本、老师、同学之外的,学习和成长的合作者。你现在在大屏幕看到的,就是曾经把店面借给过好奇学习社区的机构。也替学生们感谢你们。
我在池晓老师那里听到过一句话,这是我听过的关于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最好的洞察:“不要站在问题一边打败孩子,而是站在孩子一边打败问题。”
教育家李希贵校长也有一句名言:“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
你看,关系是个富矿,开发关系、重整关系,往往就能诞生精彩的教育变革。
不仅仅是教育,商业世界也是这样。来自未来的好消息,藏在关系重整里。
原来,我们认为市场中的关系,无非就是以个体为单位的竞争关系。我们通过奖励、惩罚等等手段,鼓励这种竞争、强化这种关系。
这当然很有用,直到今天,绝大多数工厂还在这么做。但是它有一个后果,就是很容易把个体变成孤岛。
那有改造这种关系的可能吗?我再给你讲个故事。
就在咱们会场东北32公里,有一个莲子加工厂。老板是一位海归。这家工厂培育的品种,叫水果莲子,外皮很娇嫩,只能用手剥。但是,村里招不到年轻人,来应聘的只有一帮六七十岁的老奶奶。那你说,怎么管理她们呢?
一般企业就直眉瞪眼奔着从严管理去了,解决方案不是现成的吗?计件付钱,多劳多得,力争上游嘛。
那你想,后果是什么?有人干得多,就显得别人干得少,人和人之间有了竞争,就难免对立和紧张。
但这可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奶奶啊,要是你争我抢地干活,身体受不了,心情更受不了。子女可能拦着不让来了。
那有没有别的办法?先不奔着竞争去,想个办法,把关系优化一下。
于是,不搞计件了,搞计时制,而且还是弹性计时制。在莲子加工厂干几个小时,就给几个小时的工钱。每个小时干多少,并不提要求。
老奶奶有劲多干会儿,累了就歇会儿,中间回家带孙子、做饭也不耽误。人的心情就松弛了。
更重要的是,关系改善了:闺蜜坐在一起剥莲子,带薪聊天,张家长,李家短,顺便挣点零花钱。上班不是个负担了。
果然,这么一改,效率反而蹭蹭往上走:原先担心磨洋工的事情,根本就没发生,大家都乡里乡亲的,谁好意思在众目睽睽之下不干活啊。莲子一点都没少剥,产量居然还提升了20%。生鲜行业,合格率达到96%就是优秀企业,可奶奶工坊达到了98%以上。
你看,工厂外面打的这条标语:“开开心心聊闲天,轻轻松松赚闲钱。”还真就实现了。先有良好的关系,一样能长出一家有效率的企业。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过一句话:“一切美好事物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无论是教育,还是商业,我们都可以回到关系这个根本点,重新思考,怎么达成目标。
再给你讲一个故事。
我的办公室楼下有一家羊汤馆。有一次, 我去店里吃饭,一抬头,看见这么一个告示:
“如果您遇到暂时的困难,欢迎您来本店,我们将为您免费送上一碗热腾腾的羊汤”。
就这么一个小设计,我看在眼里,真是心头一暖。原来,我跟这家餐厅老板,只有一个买卖关系。你是店家,我是客人。
现在,这关系可就复杂了。我知道这个店老板仗义,我多支持他一次,他就能帮助更多的人,我就更愿意来。
其实,何止是这一家店啊。你上网一搜,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到处都有这样的小店。
甚至有的小店,还发明了一个贴心的暗号。遇到难处的人,只要跟店员说一句:“我要一份套餐A”,服务员就秒懂了,直接不收你的钱。对你只有一个期待:等你将来有能力了,也可以帮助一下需要的人。
我这里讲的可不只是好人好事,我是请你关注一下,一种全新的关系模式正在中国的市场上生成。
开发关系这座富矿,能做出一番大事业。
有多大呢?我再给你举个例子,这可是今年商业舞台上的大明星——名创优品。
过去一年大家都说,线下生意不好做。但是,名创优品前三季度增长了23%。出海成绩也很好,现在海外快有3000家门店了。
名创优品的老板叶国富,已经在我的微信通讯录里很多年了。今年他火成这样,我就问他:“怎么解释你今年的增长?”他给了我四个字:“兴趣消费。”
这四个字我都认识,但背后的含义我是不明白的。那就去现场看看吧。
这就是那天我去看的那家店,是名创优品在北京的五棵松旗舰店,乍一看还以为是迪士尼乐园呢,里面有各种它和迪士尼的联名产品。
我发现这家旗舰店销售的品类非常丰富:毛绒玩具、盲盒、宠物用品、二次元周边,还有零食、文具、电子配件、美妆护肤。天呐!这到底是个什么店呢?完全没法归类啊。
陪我一起去的年轻同事说,你看不懂,是因为你不生活这个世界里。
如果你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或者年轻的职场人,你走到这个店里,那周围可都是你的朋友。来给你介绍几位朋友吧——
这几位小朋友叫Hello Kitty、美乐蒂、玉桂狗、帕恰狗、布丁狗、库洛米,这些盲盒往往一上新就登顶销冠,一周即售罄,一盒难求。
这个小人叫Loopy,它的周边产品上线当天就卖光了,连名创优品的小程序都因为它崩溃了。
哎呀,终于到了一个我认识的朋友了。这是海德薇,《哈利·波特》里面那只猫头鹰。
你说,这对我这个岁数的人,是不是超纲了?但这就是兴趣消费的样子。你没跟他们建立朋友关系,你不在这个世界里,你就看不懂。就像《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里面的兔子洞,你不钻进去,你就遇不上红桃皇后、疯帽子、柴郡猫和一大堆的朋友。
不要以为一个年轻人涉世未深,他的社会关系就很单薄,在兴趣的世界里,他的关系不但丰富,而且投入度高。谁愿意经营这些关系,谁就掌握了新的商业密码。
叶国富说过:“好的商品,不光要满足消费者的功能需求,更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一个品牌,如果认为我只有一个责任,就是产品越来越便宜,质量越来越好,功能越来越强,那么我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很纯粹、很简单。而名创优品开辟了另外一种路径:我理解你精神世界里的各种各样的存在,所以,我的产品越来越丰富,满足的需求越来越多样,而我和你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深化。
正如梁宁老师在《真需求》这本书里说的:“功能价值的商品一直在整合,而情绪价值的商品一直在分化。”在这个岔路口,我才看懂了名创优品代表的那条道路的增长空间。
名创优品的总部在广州。我跟叶国富说好了,明年咱们得到新商学专门组织一次到名创优品的游学,把叶国富请出来给大家讲讲。到时候我们再深度理解一下“兴趣消费”这条新赛道。
这个世界好的样子,往往是从良好的关系里生长出来的。营销专家王润宇说过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同样是做营销,但是心态不同,结果就会完全不同,这取决于你是在“撒传单”还是“送请柬”。
撒传单,就是“游泳健身了解一下”;送请柬,是我有一个重要的事儿,而且你对我很重要,所以想请你来坐一坐。关系启动的方式不一样,未来能形成的深度也不一样。
你看,好消息从哪里来?从人和人之间的深度关系里来。
正如万维钢老师在《预测之书》里所说:“在即将到来的富足时代,人们工作将不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自我实现,为了有所贡献。人们交往将更少地是为了利益,更多地是出于友情和道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更少的是竞争,更多的是合作。”
其实,这不是什么未来才有的事。你会发现,人类文明的起点就是如此。
有人问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什么是文明最初的标志?
米德说:不是陶罐,不是铁器,不是工具或农业,而是一根愈合的大腿骨。
当考古学家在原始人的遗迹中发现第一根愈合的大腿骨时,他就会意识到,这一定是人类互相关爱,长期高水平照料,才会有的结果。
文明的曙光,就从这一刻绽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