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李玟(CoCo Lee),一位备受尊敬和喜爱的歌手,因抑郁症离世,享年仅48岁。这个消息让许多人深感惋惜,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对于抑郁症的警醒。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它不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而且还会影响他们的家庭和社会关系。李玟的离世也让我们思考生活的意义,以及如何更好地教育和培养我们的孩子。
提到抑郁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矫情”、“软弱”、“想太多”事实上,抑郁症被误解太多。
据统计,全球有超过3.5亿人罹患抑郁症。抑郁症已经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个体50%的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在儿童青少年阶段,而这个阶段正处在“疾风骤雨”的“心理断乳”期,是智力、自我同一性和人格社会化的关键发展阶段。
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研究结果表明:
(1)焦虑的检出率为12.3%;
(2)抑郁的检出率为14.6%;
(3)躯体化的检出率为3.6%;
(4)退缩的检出率为3.8%;
(5)睡眠问题的检出率为25.2%;
(6)攻击行为的检出率为4.1%;
(7)违纪行为的检出率为3.7%。
尽管如此,“青少年抑郁症”依然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与讨论。并且大多数父母都不以为然,认为孩子就是太懒、矫情或者内心脆弱。和成人抑郁症患者不同,孩子们与社会连接微弱,难以有效求助,甚至无法意识到自己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们的痛苦隐没在学校和家庭的方寸之地,无声地蔓延。
孩子的抑郁是怎样形成的?绝大多数真的都是与家庭有关,与父母有关的,父母一般还很难接受,但却是事实。
当孩子在父母长期的否定、控制、批评、责骂之中,已经内心力量不足,对自我的认同感很低,感觉不自己存在的价值,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父母心中的完美,不满足父母的期待,认为自己很没用,很差劲,很失败的时候,周围的环境、学校的人际关系、学情又带给孩子压力的时候,当大家都用某些标准去评判他,认为这就是没希望、没出息,特丢脸等……这些可能都是情绪崩溃的导火线。
当孩子不能表达自己的愤怒、委屈等情绪,就会用伤害自己的方式去发泄。这种压力真的无人可以体会。在伤害自己的时候,内心却反而可以得到适当的消化,稍感平静。如果父母在平时多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多听听孩子的表达,也许,孩子的抑郁发生概率就会降低一半甚至不发生。
这也让我们对教育有了的新思考,难道真的要把孩子培养成机器的替代品吗?答案是否定的,反而更需要加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主动学习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增强自我保护的核心技能。
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曾说过:“伤害人们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人们对事情的看法。”
所以,有时候,孩子可能不是真的“叛逆”“不乖”“不听话”,他们是真的生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