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讨论教育和阅读的关系:“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自我教育从读一本好书开始。”整本书阅读内涵日渐被挖掘,价值日渐提升。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领域,教师们沿着教学规律,进行了诸多探索,呈百家争鸣之状,所形成的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均指向阅读习惯的养成,着眼于解决“读什么”以及“怎样读”的问题,但在“读得怎么样”中,鲜有提及,使整本书阅读实效在只部分能力本就强、自主性本就高的学生中得到落实。
如何利用整本书展示课的课堂,拓宽阅读实效落实的广度呢?在实践探索中,佐藤学的观点给我有所启示:“所谓学习就是同教课书的相遇对话,同教师伙伴们的对话,同自己的相遇对话。”在有限的四十分钟,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对话体系,让交流、争议帮助学生建构更新、更深层次的理解,利用合作策略建构对话模型,生成课堂良性互动,扩宽阅读辐射面,使阅读实效落地。在《窗边的小豆豆》阅读展示课中,我进行了如下实践,效果良好。
赏析《窗边的小豆豆》人物环节:
第一步:通过自由发言,进行书中人物梳理,为后续赏析人物做准备;
第二步:在小组内,确立同一个人物,建立共同目标,凝聚小组同心力,进行协同合作。我在课件中出示本阶段学习要求:
1. 整合有关人物的情节,总结出人物的特点,在相关文段旁做好批注。
(批注是为组内交流做准备,此处还应提醒学生在相应页码的位置也做好标记,否则,在交流中很容易找不到位置,影响交流效率。)
计时5分钟。
(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会使学生保持一定的紧张感,增加学习效率。)
2. 小组合作:利用接力法合作策略,在小黑板上完成小组人物的气泡图。
(接力法策略基本流程:提出问题-依次回答-补充完善-成果汇报,在接力法中,教师应鼓励平时不善言辞的同学先进行观点分析交流。)
计时5分钟。
这一步学习任务中,教师利用学习目标以及合作策略建构了学生与书的对话模型、学生与小组成员的对话模型,在带着目标进行文本对话中,用思考加深阅读的理解度,在带着阅读成果进行组内对话中,小组内达成对问题的共同理解,建立更完整的表征,利于问题的解决,形成更完整的知识。在这一步的学习任务中,教师一定要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这是学生个人在进行知识输入的过程,思考加工的过程,如果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充分,在交流中,平时不善言辞的学生或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合交流不过是空中楼阁,毫无实效。
第三步:创新使用“一人走三人留”合作策略。“一人走三人留”的原本使用流程为:异质分组-一人到他组-小组活动-返回本组。为扩大交流对话范围,我改为“二人走二人留访学策略”,使用流程为:异质分组-两人留本组(导游),两人访学-回到本组,留在小组的两人负责分工邀请其他访学者来本组进行游访并向来访的访客介绍本组的人物,访学同学则需拿着评价条(如图1,图2),受邀进行访学,并依据标准,进行评价打分。访学策略一方面增加的对话类型,产生全班范围内的自由对话,使互动更加广泛,一方面,利用评价条,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对被评价小组进行表现性评价,极大激发了学生向善力与自我完善力,无论是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会依着评价标准改良自己的学习行为,另一方面,利用评价条,落实对话交流实效,助推整本书阅读理解。我在课件中出示这一步的学习要求:
1.导游进行清晰的人物介绍:大家好,我们组来介绍xxx,他/她是一个 的人,你看,事例1,事例2,事例3,从这几件事中可以看出来,他/她真是一个 的人啊。
2.游学评价要求:
1)请根据标准如实打分,不能给自己小组打分。
2)在组内的两人,分工讲解。
3)可以邀请教室内听课的老师参与访学。
3.评价标准:
1)表达流畅,咬字清晰,不磕巴不充分;
2)介绍得风趣幽默,能将人物介绍清楚;
3)介绍方式有创新。
(图1)
(图2)
在这一步中,我利用合作策略创建了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形成了全班范围内良性的师生、生生互动,在交流中引发了整本书阅读后的交流,引发访学、导游们的思考。
第四步:游学交流。进行随机采访,你在访学中,对哪一位人物有了新的认识。这一话题引发的全班对话意在检测访学实效,是否认真倾听,是否在倾听中认真思考,通过表达,让学生进行知识的输出,完整了整本书人物简介这块的知识加工过程。
在这次实践中,进行了意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式、对话方式的探索,建构整堂课的良性互动,在交流中,解决了整本书“读得怎么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