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这段日子是同学聚会的高峰期,但对于某一部分人来说,是噩梦的开始。
短暂的旧友相逢,偏偏成了尔虞我诈、你争我斗的”攀比大会“。
01
#相处时间短,社交话语缩减
各奔东西的日子里,大家都在埋头奋斗,努力挣钱,回到熟悉的家乡见到旧时的伙伴,才找回些”初心“。
但同学相见,你不言我不语,话题不知从何找起。
饭桌上,混的好的人似乎最有发言权,高谈阔论,像是在开年终总结大会,恨不得把家底都掏出来给你炫耀一番。
好不容易回忆起学生时代的趣事,却看着往日风华正茂的男神都已长着胡须留着啤酒肚,刚想开口唠的嗑也被一杯杯酒塞进肚子里。
每个人在各自的城市、不同的岗位早已经有了新的生活,新的朋友。看着老同学,表面上勉强露出融合的微笑,其实内心尴尬,恨不得赶快完成这项社交任务,结束回家。
但人们为什么要勉强自己挺进社交圈?
不得不承认,学生时代的情感比任何一个时期都纯粹,在聚会上你会和往日的朋友建立起更好的联系。在一个亲密、友爱的社交圈子当中,人们会更加乐于去合作共赢,这一切都”满足了人们与人交往、寻求归属感的愿望“。
越是长大,你会发现人际交往越不纯粹,实际上就是利益的相互索取,你渴望获得他人的帮助下,他人也为了满足其自身的需要,与你适当地互换价值。人际交往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逐渐演变成”创造美好生活“的软性条件。
除此之外,维系自己的社交圈子,也是在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一个稳定的社交圈是我们获取多元消息的重要渠道。
虽然建立一个圈子,以及参加同学聚会对人们来说特别耗费精力,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么做确实能够使人不断地更新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02
#什么聚会,就是“变相凡尔赛”
聚会就是一场表演show,无休止地炫耀成为老友聚会的主流节目。
反感炫富是如今三成的年轻人不愿意参与社交聚会的原因,一旦出现了爱吹牛和变相炫富的人,就是开启了饭桌上最反感 的环节,勉强坐在包厢三小时,倒不如拿这个时间去多陪陪家人还划得来。
同学聚会内心真实OS:你别说了,求求你别说了!
”毫无势力感“的社交环境现在俨然成为了一部分人所梦寐以求的,在社交环境中我们常常参照对方,给自己增加了许多无形的社交压力。
03
#找借口是逃避,是常态
好不容易举办一场同学聚会,最后到场的人寥寥,不是玩”失踪“,就是”有事,家里忙“”孩子在家,照顾孩子“,最后来的都是打心底珍惜这份感情以及一部分”社牛“。
推脱找借口,是常态,因为这一部分人都似乎患上了同学聚会”恐惧症“。
他们更愿意待在“安全区”的屏障里,不吸收外界的空气,与人交谈的时候也更愿意选择”安全“的话题,希望对方说出的话在自己的预设范围之内。
现如今,我们最爱的是,”恰到好处的亲密“,有边界感的交谈,留给对方足够的私人空间,在有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在岁月静好的日子里我们互不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