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是一儿一女。
女儿今年13岁,儿子10岁。
从他们开始记事起,一般犯了错误,我要揍也只是揍儿子。
儿子虽然调皮,但他调皮捣蛋、性格却还不错。偶尔挨揍了嚎哭之后,他知道自己是因为严重不听话、不好好儿吃饭、瞎搞而被揍的。所以他很快就没事人似的了。
女儿呢?!
她比儿子大三岁,总体还是听话的。
可小孩子嘛,爱玩爱闹总是天性。
女儿的性格很像我小时候,有些倔强。
从来犯了什么错误我都只是说说她而已,虽然她大多听不进去,但总体还是好的;现在学习成绩也可以。
姐弟俩在一起不少时候会发生争执,一般我总是要姐姐让着些弟弟。
女儿老是冲着大人(我、她妈妈、她爷爷奶奶)问:凭什么我(她)要让他?
我往往会说,你大些、大的就应该让着些小的。学过孔融让梨没有?!
女儿回报的往往是一声:哼!
姐弟俩闹了矛盾,往往是屁股一转,我女儿还憋嘴生着气呢,我儿子就姐姐姐姐的讪笑着讨好的叫着了。
每次去接他们放学,我儿子三年级,学生们会排着队在老师的带领下先从学校里面出来。
我女儿六年级会到最后一批才出校门。
儿子一见到他老子我、就要我帮他拿书包,说他累死了。呵呵。
可是等他姐姐一出来,他就飞快的跑过去要帮他姐姐拿书包。
女儿有时候会把自己手上提着的一个小拎包给他,有时候也不肯给他,而是自己拿着。
于是他就去抢女儿的双肩包。
呵呵,虽然他是男孩儿,可他姐姐的双肩包他还是拎不动的。
如今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书包真的好重的,成年人都要用力一拎。
没见现在很多小学生都是拖着拉杆箱去上学的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
作为80后独生子女的我,我们这一代小时候有太多的孤独、如今又有着很大的生存压力。但是在对待小孩儿上~无论男孩儿女孩儿,我都坚持这个观点。
因为我小时候也没有少挨爸爸妈妈的打。
我妈打起我来也蛮狠的、喜欢无头无脸的抽我耳光,有很多时候都打得我眼冒金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干农活儿一天下来辛苦了或者和我奶奶在家为啥事生闷气了等等,我放学回来如果有哪处不小心或者吃饭时不好好儿吃饭、嫌这嫌那儿的,那就注定要挨打了。
我爸呢,他是个很能吃苦耐劳的一个人。而且我爸年轻时就是很性格内向的一个人。我犯了错他老是会罚我跪、然后喜欢用脚踢我,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有话说:年轻人犯点儿错误、上帝都会原谅。更何况是小孩子呢?!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相爱相杀”?!
这种爱还是不要了吧。
这可能和父辈们所出生的那个年代也脱不了一定干系。
他们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那一代的农村普通人经历过什么,宏观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史对这一段过往的描述往往也只是非常宏观的。
也许只有从一些文学作品里才可以管中窥豹。
比如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还有贾平凹的一些相关作品。
只不过他们的作品,几乎都反映的是陕西这一片古老苍茫的大地。
远的就不说了,说近的。
近代以来,陕西人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救亡求存中,曾经经历了很多痛苦和煎熬,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同时、很幸运的是,那一片黄土地上也从来都是人才辈出、英雄辈出。
而我所在的大江苏地区呢?!
说实话,我对大江苏地区的那段过往历史的印象是模糊的、空洞的。
国有国史、省有省志、县有县志。
可是这种东西又怎么会有路遥和贾平凹、陈忠实等笔下的世界那么吸引人呢?!
那么让大多数人看后会陷入思考和沉默呢?!
也许有吧~我们这个地区也可能有这样的作家和相关文学作品。
可惜我至今没有亲见。
也许是因为他们不像路遥、贾平凹他们一样全国知名而为世人所知、进而推崇。
回到正题上来。
谁小时候没挨过父母的打呢?
也许有吧。
但那其中肯定不包括我。
我早就不怎么动手打我的儿女了、尤其是我的女儿。每次手扬起来的时候,也往往是高高扬起轻轻放下。
于是打就变成了拥抱。
我的爱人对我这一点是很有些怨言的,她认为我没有做父亲的威严。
我儿子有时候会这样跟我说话。
“大哥,你有没有搞错?”
“大哥,你在干嘛呢?”
或者干脆直呼我的名字。
我对这些都是泰然处之,我总会这样回答他。
“大哥我正在有某某事情呢。”
呵呵……
而当我对他们的一些行为忍无可忍想要动手揍他们的时候,我还总是会想起、想起当年妈妈扇在我脸上的耳光、爸爸踢在我身上的脚。
小时候,我自己不想挨打。长大了,我的儿女就想挨打吗?
挨打的感觉真的不好,尤其是为一些小事情挨打。
挨打是痛苦的,可能会留下某种一辈子的记忆和创伤。
所以,现在的年轻的家长们啊,你们小时候挨过父母或者老师的打吗?
挨打的时候、你们在哭泣的时候,你们的心里当时又在想些什么呢?
难道想的会是等我长大了有了儿女之后,我也就有人打了?!
那个时候我想的是要快快长大,因为长大后、就不会再挨父母打了。
可是当我长大之后到如今,每每回首往事、除了感叹时光荏苒飞逝之外,我还想回到那还不算过去了太遥远的童年,可是却已经再也回不去了。
永远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