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历史中,汉尼拔是一位不可多见的战略天才,在那个军队以正面交锋为常规作战的年代,他继承压力山大大帝的战斗思维,在意大利的战场无往不胜,并且是那种大胜,以己方几百人的损失换取敌方成千上万的伤亡。西庇阿的父亲就是在这样的战术中,以身殉国,而西庇阿多次在战场目睹这样不合当时规律的战斗结果,却也在这种情况下,继承了战术思维,“抵挡住对方正面的军队冲击,从侧面乃至背后包围整只军队,使得对方的战斗力无法发挥出来,甚至造成内部的消耗,以完成歼灭战”。16岁的西庇阿在战场上失去父亲,对于个人是一件悲伤的事情,但对于一位军人的成长,却是一次机遇,他遇到当时的战斗天才,并以亲身实践的方式,领略战斗思维对战斗结果的影响。在随后的岁月中,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审视战场上发生的状况,总结心得与经验,在实战中去应用,在不同的战场以一场又一场的胜利,验证自己思维改变的正确性。数年之后,再次返回保卫国土的战场,击败汉尼拔,成为护国英雄。如果不是遇到汉尼拔,西庇阿依旧会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将领,但并不会成为护国的英雄,会在遭遇一个汉尼拔一样的敌方将领,失去获取的一切荣誉。
历史离不开战争,没有战争的演化,历史就像一滩死水,呆板而无趣,直到战争的爆发,一种制度取代另外一种制度,一种更优秀的创新形态取代早已腐朽的现状。
战场上有汉尼拔、西庇阿这样的英雄,就会有被英雄们打败的失败者,他们一直都是失败者吗?并非如此,就如汉尼拔一样,不世出的一位战斗天才,也会陨落,也会遇到西庇阿后,结束自己的人生旅程。在那个时代,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通性。在和敌方将领的对战中,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这种胜利对于国家绝对是一件好消息,但对于将军个人的成长,却并非如此。首先是一种自满情绪的蔓延,这是人性,于是很少再去思考改变自己已有的战斗模式,对于革新来说,不是非改不可,没有人愿意去更换已有的模式,所谓的非改不可,比如战场上的失利,一次又一次的溃败,这是从自我方面的考虑。而外界角度,由于对方从智力与才能方面都低于自己,那么就不能从其身上学得知识,甚至是扩大眼界。这种从自我到外界的长时间的熏陶,只能是自困手脚,关闭心智上的大门,直到被一次被击的粉碎,那种自尊心的撕裂,如果这一切来的比较早,或许还能东山再起,毕竟那种内心的谨慎还是有的,一种战争的直觉,但如果这一天来的比较晚,只需要一个回合,身体与精神都得到了最严厉的惩罚。
小城雨田
2018/1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