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号,刷微信中,武志红公众号一则标题吸引我的眼球《害怕被拒绝,这个华裔青年发起一项疯狂试验,结果令人意外》-作者报大人。
细读,故事梗概是,蒋甲先生,生于北京,活在美国的30岁已婚男士,发现自己在追逐14岁的创业梦想过程中总被卡住,遇到被拒就想着逃跑。原来啊,他六岁时曾被当众拒绝过---没有同学愿意表扬他。直接后果是,他发誓他死也不要再经历那样的时刻:在众目睽睽之下遭到拒绝。间接后果是,每次他要践行新方案,实现新想法时,六岁的他总是战胜十四岁的他,他太害怕被拒绝了,以至于创业之后首次被拒投资,他直接想要放弃他的创业梦想。
他决定通过被拒试验拯救自己。他列了长长的100天被拒创意,并录制被拒情景。他向陌生人借钱,索要免费汉堡续杯,要求教授一节课堂,要求免费住房......因为被拒试验,他出名了,他还出书,并环游美国到处演讲教授他人如何克服被拒的恐惧。
这个一个令人心潮澎湃的故事。我们看到蒋甲完成100天被拒试验并克服恐惧,还顺带收获新事业。蒋甲如何达成目标?他运用什么技巧达成目标?为什么普通人完成更简单任务,如100天运动或者100天读书,却常会半途而废?结合《succeed-how to reach a goal》这本书,我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制定合适的目标及策略
二.执行力和反馈
一.制定目标及策略
在100天被拒试验的博客中,蒋甲说:"My goal was to desensitize myself from the pain of rejection and overcome my fear".我目标是主动出门寻找被拒体验,最后,对被拒麻木,战胜恐惧。确定目标后,他提前详细列出100天被拒的各种脑洞大开的被拒试验计划。
计划要具体且有一定难度
想减肥,于是你写下"计划"。步骤一:少吃东西(管住嘴),步骤二:多运动(迈开腿)。这不是计划,更多是自我安慰的空话。因为它没有提出具体的方式,少吃多少,什么不吃,做什么运动,什么时间做?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方式做什么事情(when,where,how,what),将这些要素列入你计划,神奇的大脑会大幅度提高完成率。
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如果(if)......那么(then)。如果出现某种情况,那么我们就做某个行为。按此方法,有效计划如:如果早上起床,那么我就去做瑜珈。如果吃完晚饭,那么我就绕某公园散步两圈。
制定目标需要思考为什么(think why), 也要思考如何做(think what)
思考"为什么",是你行动的动力,动力越足,就有更大概率去执行。蒋甲为了战胜6岁的梦魇,继续创业,他决定克服被拒恐惧。这是他的为什么。
同时,动力只占目标达成的20-30% 。目标要落地生根,你需要思考“做什么”。蒋甲google搜出最令他感兴趣的被拒疗法,并罗列被拒创意。这是他的做什么。
对于以后的事,人们倾向只看到“为什么”。我以后要学习一门乐器,因为那会提高生活品质。我以后要环游世界,开开眼界。我以后要多陪父母,以敬孝心。这个“以后”让我们忽视最基本的事实:日子只会越过越快,把时间花在目标A,目标B的时间就没有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订购一堆网络课程,打开率却低得可怜(说得就是我)?
对于当下的事,人们倾向只看到“做什么”而忘了背后的意义。老板让你明天飞印度出差,你开始考虑印度安全问题,家庭时间安排问题。你忘记跨国出差可以学到不同的经验,你忘记你曾那么想出去走走。
蒋甲创业投资被拒后,他明白自己可以创办更好的公司,建立更好的团队,但有一个必须的前提:他要成为更好的领导者,他必须战胜自己的恐惧。
他清楚为什么,他明白如何做,他也马上着手实施计划。
想学英语,列出十个学英语的理由吧;同时也列出你要看懂的电影,会脱口而出的句子......
成长型目标还是表现型目标?
第三天蒋甲“索要奥运甜甜圈”的视频在youtube超五百多万人点击观看。媒体开始报道蒋甲的故事,脱口秀请他参加节目,他出名了。但他知道出名不是他的目标,他要的是学习,并战胜自己的恐惧,所以继续做完100天被拒试验。
很显然,蒋甲聚焦成长型目标。他相信,自己可以通过经历学习完善自己。他在跟过去的自己比。在每一个录制的视频下,他都写下了他的总结。
成长型目标:遇到挫折---观察思考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采取行动,获得反馈
他不是在做秀表现给别人看(be-good goal),也不是为了意外的出名。
表现型目标:遇到挫折--怀疑自已能力欠缺--失去信心--认为没有意义再继续尝试,于是放弃......
聚焦成长型目标,你可以享受通过里程碑的过程,你可以抵抗抑郁的不良影响。
防御型目标(prevention goal)还是进取性目标(promotion goal)?
防御型目标,即为了追求安全和规避风险,想要最大限度避免出错(minimize losses)。采纳防御型目标,你会列出阻碍达成目标的敌人并逐个规避。你更关注目标的价值。价值越大,动力越足。
进取型目标,即为了获得成就感和关注度,想要最大限度达到收益最大化(maximize gains)。采纳进取型目标,你同时关注事情成功的概率和价值。价值越大,要求成功概率越高。
我认为,蒋甲“被拒100天试验克服恐惧”是一个防御型目标。面对拒绝时,他不想要再逃跑了,他想留下来,去交涉,去发现每一个拒绝背后的可能性。
在他眼中,他不想“对拒绝的恐惧”这个魔鬼缠他一辈子。通过观看被拒100天的视频,他发现自己的恐惧的敌人,并逐个解决。比如第一天向陌生人借钱,他发现自己还没听到对方问“为什么”就直接逃跑。他知道自己的敌人是“逃跑”,第二天,他便控制自己被拒后留下来交涉。
或许,你没有达成目标,是因为你本应防御的目标却成了进取型;你本应进取的目标却成了防御型。
熬夜催人老,很多人想早睡却做不到,怎么办?你可以把你早睡的所有障碍列出来,然后逐个击破,你就可以早睡了。
很多时候,我们不用拼命往前冲,只需规避风险,就能达成目标。
那些成功者,更多看到的是他们做这件事的价值,而不是他们一定能达到的成就。
彭小六,深耕十年,从程序员到自由职业者,更多的是他看到了阅读的价值并满怀热情地去做,而不是他看到他会有今天的成就。
二.执行力及反馈
自控力
蒋甲可以持续完成100天被拒试验,并且随后出书演讲,他是一个自控力强的人。我猜他平时生活有一些例行,比如锻炼,写作等等。
普通人,更多热衷于“开始”,而不是持续到“结束”。想锻炼?健身馆交了高昂的会费,然后就去了三次,再没下文。想读书?书本翻开,读完第一章,看不到最后一章。别说100天了,很多人30天都没有办法持续做同一件事。
为什么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完成一件小事呢?因为自控力不足。自控力,好比肌肉,你越练习,肌肉就长越大;你自暴自弃,肌肉就逐渐萎缩。
那怎么提高自控力呢?选择正确的难受,先每日做好一件小事。比如每天左手刷手。刚开始,别扭吧,难受吧。你就忍住,抵抗身体的不适,慢慢地,你习惯了,你的自控肌也就强大了。特别建议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每天锻炼一小时,你会发现你的每本书开始能读完,工作不再拖延。这就是增强的自控肌方方面面改善你的执行力。
请尊重这一事实:自控力资源是有限的。当你饥饿,生气,孤单,劳累(HALT,hungry,angry,lonely,tired)时,自控肌处于休眠状态。怎么办?
--请记得:如果......那么......策略。比如你的目标是减重,但此时眼前有美味的高热量蛋糕。你的大脑似乎不自觉隐藏“管住嘴”目标,只激活“享受美食”目标,结果吃完就后悔。你可以试试:如果我看到高热量蛋糕,我就不吃。
--记住惯性定律。你不想开始的事情,连碰都不要碰。比如在孤单时千万别见你前男友。
想想为什么。达成目标对你的意义是什么?给自己动力。
--别为难自己同时挑战多个目标。你是人,不是神,自控肌,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
--别高估自己,别拿诱惑测试自己。人类普遍不自知,总认为自己超过他人(自利倾向superiority illusion)。为什么有90%的司机认为自己水平超过别人,为什么有90%的年轻人认为自己会比他人更快买房买车?人类大脑选择遗忘痛苦,过去自控力崩溃时转眼就不记得了。
如何恢复你的自控肌?睡觉,吃饭,让心情变好。你可以冥想,可以送自己礼物,可以看一集快乐大本营。
最重要的事,要有反馈
我认为,蒋甲成功最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给自己正确真实的反馈。蒋甲录制自己被拒的视频,并每晚观看复盘,写下改进的点。这就是在找差距。
达成目标,无非就是你在A处,要走向B处。你想要缩短A到B的距离。如果你连你现在在哪里都不知道,你又如何缩小差距呢?你需要知道你的现状(反馈),你才能采取方法策略努力到达你的未来。
别人给的反馈不一定客观正确,过多的表扬让你看不到真相(人们往往碍于情面只给表扬)。
你可以自我监控。当然,看到自己不足的点,心理多少有点不舒服,但成长却是喜悦的。这是正确的难受。
你也可以记反思日记,称自我体重,记录吃的食物。每天记得停下来,自我观察反馈,调整策略。而不是一味前进,因为有可能你已经走错方向了。
三. 做成一件小事,改写人生
运用这几个方法,去做成一件件小事吧,可以是早起,锻炼,写作,然后一点点改写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