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四郎杨延辉,被辽俘虏后,被铁镜公主看上,改名木易,入赘辽族皇室。十五年后,宋辽兵祸再起,佘老太君亲自押运粮草至边境战区。在公主的支持下,四郎夜探宋营,与佘老太君匆匆一聚,随后却又不得不泣别。那么历史上是否真有这样的故事?
南宋袁枢在《通鉴纪事本末》中就曾记载了这一故事的原型——辽国开国名相韩延徽。那么韩延徽又是如何由一个汉族名士成为异族名臣,又是如何跟“四郎探母”的故事联系上了呢?我们来看看韩延徽的传奇故事。
01 明珠暗投,才华无处施展
韩延徽出身于出身于官宦之家,其家族韩氏久居于幽州之地,其父亲名梦殷,曾任蓟州(今北京市区西南部)、儒州(今北京延庆城区)、顺州(今北京顺义)三州刺史。幽州之地自“安史之乱”后,常有胡人部落争战不休。韩延徽自幼才名远播,被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召为幽都府文学、平州录事参军,后又被授予幽州观察度支使。
刘仁恭常怀称雄涿鹿之心,在连年征战中,逐渐具备了一定的实力。然而,在幽州有自己的势力以后,刘仁恭却不思进取,反而广建宫殿,遴选许多美女;并且,他还召集道士,沉溺于丹术之道。刘仁恭的儿子刘守光更是与父亲小妾通奸败露后,索性趁后梁军兴兵之时,趁机进攻幽州,囚禁其父。
《旧五代史·刘守光传》:守光逆天反道,从古所无,迨至临刑,尚求免死,非唯恶之极也,抑亦愚之甚也。
蔡东藩:刘守光幽父不道,守文乞师外族,幸得少胜,此时苟得捕获守光,虽诛之不为过,乃对众号呼,愿勿伤弟,以丈夫之义愤,忽变而为妇人之仁柔。一何可笑!卒之身为所絷,死逆弟手,天下之愚昧寡识者,无过守文,而守光之行同枭獍,丧尽天良,且自是益著矣。
韩延徽就是在刘守光的帐下做了多年的“幕府参军”。刘守光残暴昏庸,不得人心,这让韩延徽这一颗明珠蒙尘,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
02 出使契丹,深得耶律阿保机赏识
刘守光的残暴统治,迅速引起了负面效应,被晋王李存勖派兵攻打围困却无力抵抗,迫不得已派韩延徽出使契丹,向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求援。
韩延徽到达契丹,在面见耶律阿保机的时候,去拒绝以君臣之礼跪拜,惹得阿保机大怒,将其扣留派去牧马。皇后述律平劝谏说:“韩延徽不失气节,是个贤士,为什么让他受侮辱呢?应该礼遇于他啊!”耶律阿保机觉得很有道理,就把韩延徽召回来,并与之讨论天下大势,发现其才华出众,见解独到。于是,阿保机就把韩延徽留在身边做“谋士”,加以重用。
03 引领契丹王朝走向封建化
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在这个王朝中,被掳来的汉族士民,以及新加入的归附者,他们拥有先进的农耕文化,但是又与契丹游牧传统不一样。如何安置这些人,一度让契丹王朝难以决策。正是韩延徽提出,“建立牙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其业,逃亡者益少”。
这样的措施,相当于在契丹实行游牧、农耕相并行的政策,让百姓得以安定;同时,也带动了经济发展,加速了契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也因此,韩延徽跻身阿保机的“佐命功臣”之一,为辽国政权建立立下功劳。
《辽史》:“太祖初元,庶事草创,凡营都邑,建宫殿,正君臣定,名分,法度井井,延徽力也。为佐命功臣之一。”
《辽史》:“夫赋税之制,自太祖任韩延徽,始制国用。”
《契丹国志》:“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04 韩延徽探母,难忘中原
后唐建立后,韩延徽看到了中原兴起的希望,离契丹而返晋阳。然而他发现,李存勖并非良主,延徽遂借口探望母亲,毅然逃回幽州。
到契丹以后,阿保机大喜,问其理由。韩延徽以回乡探母为由,来应对。阿保机听后,不仅不生气,反而认为他是一个忠孝仁义之人,特赐韩延徽契丹名——匣列,即为“归来”之意,参与决策朝廷内外事。韩延徽在辽国做高官,但始终没有忘本。它不仅托人照顾母亲,还一再承诺会阻止契丹南侵。就这样,韩延徽在契丹任职五十年,对契丹政权建立和运行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韩延徽探母这一故事,后来被演绎成杨四郎在两军阵前探母,这包含了浓厚的民族色彩,也一直被人作为汉族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美好愿望,却没想到原型竟然给契丹做出了巨大贡献。